夏晨 葉銘清
摘要:本研究從多種地質災害淺析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以及防治的必要性。從地質災害工作的介紹、地質災害工作的防治工作部署簡述、地質災害防治的趨勢預測等方面展開講述。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害;分析
1地質災害介紹
近十年來,浙江省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有所下降,浙江省大部分以平原為主,少數地區有山區形成,因此,浙江省頻發的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山體滑坡和洪水泥石流,主要發生在浙西、浙南區域[1]。
1.1地震
地震引發一連串的地表過程,持續時間比短暫的強烈震動要長得多。大多數中、大地震都會引發山體滑坡,從土壤覆蓋的小破壞到大規模毀滅性的巖石雪崩。一些山體滑坡堵塞河流和蓄水湖,幾天到幾個世紀后可能會坍塌,并淹沒下游數百公里的山谷。山坡上的滑坡沉積物會在暴雨期間重新移動,并演變成泥石流。裂縫和裂縫會在山頂和側翼形成并擴大,導致持續數十年的滑坡頻率增加。更漸進的影響包括河流沖刷下游多余的碎片,這可能導致河岸侵蝕和洪泛區淤積。最終,地震序列及其地貌后果改變了人類和地質時間尺度上的山地景觀。以往兩個事件吸引了對地震誘發滑坡及其后果的大量研究:1999年臺灣集集7.6級地震和2008年中國汶川7.9級地震。利用這些地震和其他幾次地震的數據和見解,相關研究分析了這些事件是如何引發改變山地景觀的過程,突出研究空白,并提出了更全面理解地震對地球表面影響的途徑。山區的強烈地震會引發一連串的事件,這些事件會在數天、數年和數千年內改變山區景觀。地震震動會在陡峭的山坡上造成成千上萬的滑坡。其中一些突然的斜坡坍塌會阻塞河流,形成臨時湖泊,隨后這些湖泊會坍塌并引發大洪水。其他山體滑坡移動更慢,有時在暴雨或地震余震期間會以停止-開始的方式移動。這些滑坡產生的碎片會堵塞河道,在暴雨期間,碎片會向下游運送數公里,造成災難性后果。地震發生后的幾個月到幾年里,新的滑坡往往比平常發生得更頻繁,因為強烈的地面震動已經破壞和削弱了斜坡。大地震的其他影響可以以各種形式在地質時間尺度上持續。
1.2山體滑坡、崩塌
季風季節丘陵地帶滑坡是常見且頻繁發生的現象。滑坡清單可根據LISS四號衛星圖像、谷歌地球和印度地質調查局報告的數據編制的。共有12個滑坡條件因子,即。坡度、高程、曲率、坡向、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地質、線形、降雨量、土壤類型、土壤厚度、水情和距離道路的距離被視為滑坡敏感性地理空間建模的輸入數據。滑坡敏感性圖可分為四個危險區,即低、中、高和非常高。
滑坡現象經常造成社會和經濟不穩定,擾亂通信系統,奪走財產,有時甚至生命。因此,遏制滑坡威脅在這一地區變得非常重要。建筑工程師和地質技術專家幾乎每年都會從政府層面著手處理個別滑坡。但在同一地點或周圍地區再次發生滑坡清楚地表明,建筑工程和填筑程序(通常采用)不是解決問題的適當措施,除非該地區被視為滑坡區,而不是滑坡發生的個別地點。因此,以滑坡易損區的形式評估不同程度滑坡發生的空間概率變得至關重要。該空間概率還應與基于該區域滑坡發生率數據的時間概率進行比較,以證明從基于滑坡發生可能性水平評估的診斷標準中得出的推斷與根據該區域歷史觀點的滑坡情況的現實之間的匹配或不匹配。這種比較最終將有助于以期望的精度獲得滑坡的預測脆弱帶,以供規劃決策之用。
1.3泥石流
泥石流暴發則需要同時具備地貌、物源及水源三個條件。泥石流多發于 5~6 月份的梅雨期,容易因滑坡而進一步引發。泥石流在發生過程中還裹挾巨大動能,往往可以摧毀一切。對于泥石流的研究可采用數值分析和解析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泥石流對淤地壩的動力沖擊力,重點是量化移動泥石流產生的動態沖擊力和泥石流沉積物質產生的靜態力的大小和分布。采用三維歐拉-拉格朗日耦合方法,分析淤地壩泥石流的運動特性及影響泥石流動力沖擊力的重要因素(如土層夾帶、沉積厚度和流速)的響應。
2地質災害工作的防治工作部署簡述
及早謀劃,精心部署:對地質災害進展情況展開討論,推進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對地質災害頻發地區,大力開展勘查工作。一遇到強暴雨情況的地區,及時安排人員進行地質勘察,提醒防治人員和群測群防人員做好預防工作,將地質災害預防措施安排到最好。
加強預警,強化應急:國家、省、市、縣四級汛 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同時啟動,除了設備的監測,派遣巡查員進行日常巡察,到了汛期的時候,加大巡查頻率。
夯實基礎 ,提升能力:實行責任制,將縣、鄉政府具體責任人和群測群防員責任制,撰寫地質災害責任書,將責任制人員向公民進行公示,全民進行監督,將防災工作效果最大化。
3地質災害防治的趨勢預測
加大網絡宣傳力度,擴大普及范圍。政府可以根據管轄區域內的真實情況,在相關網站宣傳有關地質災害防治的相關知識,大力宣傳應對各種地質災害來臨時,應該采取的措施。通過網絡大力宣傳市民最想了解的地質災害知識,例如:主要自然災害的原因,自救與互救的知識等。
舉辦應急演練,提高避險能力。政府適當舉行有關地質災害的知識講座,提高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和市民對地質災害的應對能力。
可以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來將宣傳工作發揮到極致,使宣傳最大范圍的普及到群眾,將人們群眾從以前的被動防衛的觀念轉變為主動防災的觀念,將各方力量充分調動起來。宣傳活動的中心主旨是提高人們群眾對地質災害的防衛意識,使他們對地質災害有一個基本的識別能力,可以在地質災害來臨時,有一個基本的自救逃生的能力。
利用云數據、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地質災害預防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實現地質災害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應用,將現代技術真正應用到地質災害上,將地質災害的預警做到最好。
加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和避險搬遷投入力度,對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方進行搬遷,土地整改,新農村建設等政策。
參考文獻:
[1]薛志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策略[J/OL].世界有色金屬,2019(15):120-121[201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