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剛


摘要:現階段,中青年群體罹患老年病概率持續增加,且表現出患病人口基數不斷擴大、不同性別、不同地區以及不同年齡段罹患病率不同的特點。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此,文章從老年疾病低齡化表現,現狀以及造成老年疾病低齡化的宏觀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社會環境和微觀社會心理因素方面進行分析并探求對策。
關鍵詞:老年疾病;低齡化 ;中青年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中青年群體健康水平應該更上一個臺階。但是,國外相關研究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體質不一定在總體上呈現出全面的改善,反而在許多重要方面出現了令人擔憂的下降趨勢。[1]近年來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老年非傳染性疾病高發,且不斷向中青年人群蔓延,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中青年精英猝死的報道見諸報端。[2]老年疾病低齡化日漸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它所引致的危害使得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危機。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中青年的健康狀況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故文章運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官網發布的大數據對老年疾病低齡化現象給予探討。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將國民健康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因此,老年病年輕化的研究對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老年疾病低齡化的現狀
老年疾病,顧名思義,最淺層的認識就是老年人易患的病。具體表現為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頸椎病以及前列腺炎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老年疾病低齡化”就是指中青年人口罹患以上老年性疾病概率增加。
在人們的印象里,諸如動脈硬化、冠心病和腦出血等疾病,似乎都是老年病,而中青年患者較罕見。[3]但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官方網數據顯示,從2013到2014年,35—46歲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中國是22%,美國是12%。全國肥胖兒中脂肪肝發生率40—50%。2型糖尿病發病率20年間增長了11—33倍。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中青年女性易得婦科疾病,中青年面臨猝死,過勞死問題。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已達23%,死亡數已占總死亡數的86%。帕金森病也已經開始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70、80后已經成為癌癥青睞的對象,一項保險行業的數據顯示,重大疾病平均索賠年齡是42歲。中國一年用于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的費用達到3000億人民幣,中國因疾病喪失的生產力,從2005—2015年給中國造成5500億美元的損失,治療方面的沉沒成本持續加大。從長期來看,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會引致政治問題。因此,加快老年病低齡化發展的研究步伐是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
(一)城市地區兩性患癌率起始年齡均提前
圖一表明,30歲以后男性和女性進入癌癥高發期,但不同年齡段患癌率不同。30—50歲之間女性患癌率高于男性,但差距不明顯。50—80歲之間男性患癌率持續上升,變動幅度遠遠高于女性。總體來說,男性患癌率高于女性。
(二)中國西部地區男女年齡段惡性腫瘤發病率高于東部地區
2014年全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人數約380.4萬。通過圖二分析,我國惡性腫瘤患病率情況不容樂觀。東部地區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起始年齡為30歲,30歲以后上升較快 。西部地區男女則表現為出生就患有惡性腫瘤,20歲以后持續上升。總體而言,西部地區男女惡性腫瘤發病率持續上升且始終高于東部地區。
(三)我國高血壓人群患病起始年齡提前
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已達2.7億,患病人口規模龐大。圖四表明,我國高血壓患病最低年齡為15歲。從1959到2002年43年間15歲(包括15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持續增長且增長了了12.5個百分點。第一階段從1959到1980年21年增長了2.6個百分點。第二階段,從1980到1991年21年增長了5.9個百分點。第三階段,從1991到2002年21年增長了4個百分點。通過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15歲(包括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增長幅度較大,尤其進入21世紀后患病人口基數變大,嚴重威脅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通過分析數據圖我們不難發現,老年疾病低齡化的程度及其差異表現在城鄉、地區、性別以及不同的年齡階段等方面,且表現出極大的不平衡性。它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從長期來看,非常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會引致重大政治問題。因此,全社會尤其是黨和政府要高度重視老年病低齡化以及其引致的社會問題。
二、老年疾病低齡化問題的成因探析
(一)社會經濟因素
1.收入。收入是人們進行消費的前提條件。 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業產業之間、階層之間以及企業內部之間,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都趨向于收益最大化。首先對雇主們來說,要追求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盡可能的降低成本,于是雇員們可能面臨著工作條件差,工作強度高,加班加點,工資水平低等問題。由于雇員們總是處于相對弱勢的一方,而且在流動成本相對較高的條件下,只能默默承受。對雇員們來說,為了維持自身以及家屬的生存和生活,必須追求收入最大化,這時候會過度的讓出自己的閑暇時間,投入到工作之中。這兩種情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模式的一部分,這在無形之中,大大增加了中青年群體患上老年病的概率。
2.醫療技術和專業人才。長期以來,在我國公共衛生建設之中,國家缺少對老年疾病基層預防體系尤其是社區預防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醫療技術發展的滯后性和專業人才的短缺以及基層預防體系的缺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病低齡化人群基數的擴大。
(二)社會文化因素
1.價值導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和文化多樣性的快速發展,“奢靡主義”、“享樂主義”思想開始泛濫,再加上生活節奏的加快,國民的盲目跟風,產生“羊群效應”過度娛樂,不注重體育鍛煉已成為一種生活模式,不得不令人擔憂。
2.生活習慣。生活習慣不合理是“老年病”年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喝酒、吸煙、熬夜現象在中青年群體中十分普遍。據統計,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攝入量為3000毫升,這極大地增加心腦血管病在中青年群體中的患病率。另外吸煙與心臟病發病率有很大關聯,據相關數據表明,在15—24歲之間開始吸煙的,由1993年的63.2%增至2008年的77.5%,上升了14.3個百分點,[4]換句話說,吸煙從青春期就已經泛濫了。據報道,2017年亞馬遜中國的調查數據顯示,81%的中國人睡眠不足8小時,過度的透支健康,導致人力資本素質下降。
3.膳食結構。當前很多年輕人只講究吃好,大量攝入高糖、高熱量、高脂肪食品。[4]脂肪類飲食已經超過30%,食物營養指南推薦25%—30%。谷物食物供給比,城市47%,農村58.8%,推薦量為60%。蔬菜、水果、豆類等攝入量不足,成人超重肥胖率42%,6—17歲超重肥胖率16%,忽視科學飲食,造成營養嚴重失衡。
(三)社會環境因素
1.教育環境因素。教育對人的觀念形成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健康習慣的養成是通過教育逐步內化約束和規范而形成的價值觀。從整個教育體系來看,健康教育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講,都實施的不夠。體育教學和知識教學的矛盾長期存在,過多地強調知識教育導致了健康意識的普遍短視。另外,體育教學帶有嚴重的功利色彩,學生從小就形成體育就是為考試,為分數的錯誤認知。“少年強,則國強”,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仍舊不是體育強國,全民體育任重而道遠。
2.制度環境因素。凱恩斯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長遠看我們都將死去。如果經濟學家僅能告訴我們暴風雨過后海面將恢復原來的平靜,那他們真是給自己制定了一項極其簡單而又無用的任務”。而在我國長期以來公共衛生建設之中,由于 國家將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醫療保障建設,忽略了老年疾病預防體系的建設,從而導致醫療方面沉沒成本的加大。另外,市場的自發性讓無良商人群體產生了謀取暴利的歪心思,同時,對于食品安全和藥品安全的法律建設滯后以及相關部門監管不力等問題,是中青年患病的又一重大威脅。
(四)社會心理因素。現代社會,一方面生活節奏和工作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社會人際關系復雜,對于剛進入社會青年群體來說,社會經驗不足,心理抗壓能力相對較差,容易形成思想負擔。另一方面,中年群體面臨著工作、家庭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多重壓力,更容易患上抑郁癥。如果這種心理壓力如果長期得不到緩解,會殃及免疫系統功能,對很多老年性疾病的提前發生和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除此之外,個人對健康的態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年輕人都會陷入一種自己年輕,這個年齡段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僥幸心理,[5]毫無健康危機意識。
三、應對老年疾病低齡化問題的對策
綜上所述,影響老年疾病低齡化的因素是綜合的,復雜的,多方面的,尤其是個人、社會和國家三方面,需要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對于十九大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既要從思想理念上重視起來,也要從管理層面推出具體措施,逐步引導人們樹立從治病到防病的健康理念,早日實現全民健康。從目前來看,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快醫療技術和專業人才隊伍以及老年病社區預防體系建設
勞動者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他們對因疾病而造成的保險需求和開支就會增加,[6]因此政府應當加強老年病醫療技術的資金研發投入,培養體療和心理治療的專業人才,提升專業人才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7]同時,加強老年病社區預防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大力培養社區醫療保健服務專業人員,老年疾病預防知識的普及、預防意識的提高和保健應該從基層社區做起,防治結合,以增強居民對老年疾病的辨別能力、認知能力和抗御能力。
(二)加強五個“環境”建設,為健康提供保障
環境對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減輕老年病低齡化發展要重視環境建設。第一,打造綠色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人們的健康程度,因此經濟發展要遵循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理念;第二,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工作壓力加大,而良好的工作環境有利于緩解人的壓力,減少疾病的發生;第三,創造平衡的教育環境。教育應該遵循德智體美勞的平衡發展,當下教育過度強調知識學習,讓學生無形之中形成學習高于一切的理念,忽視了身體鍛煉。因此創造平衡的教育環境是時代的要求。第四,建造積極的文化環境。內容包括科學的飲食文化,生活習慣文化和娛樂消遣文化建設,這樣,有助于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第五,塑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加強制度環境建設,老年疾病低齡化問題的解決應該從疾病治療向綜合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觀念轉變,并從制度上確立長期保障機制。因此堅持五個“環境”建設相統一,有利于減少老年病患病率。
(三)加強社會動員,促進中青年老年病預防意識的提高
從現實情況來看,國民健康生活的理念要亟待提高。因此,政府、學校、社會以及家庭要結合實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合力,加強動員。首先,政府要加強健康中國戰略政策的解讀與實施力度,將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部門,其次,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健康知識尤其是醫學,營養學以及生物學知識的普及,這樣可以要求更多地參與到自己的保健和治療之中。對家庭來說要注重對孩子健康習慣的培養,定期體檢。另外,鼓勵作家進行文學動員,媒體加強老年病低齡化報道力度,促進“要我健康”到“我要健康”的意識轉變,減少因為“無知”造成的老年病患病概率增加和范圍的擴大。
參考文獻:
[1] Charles T. Kuntzleman& Guy G. Reiffa.The Decline in American Children′s FitnessLevel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s ,1992(2).
[2] 加強自我保健 預防慢性疾病低齡化—中國科協“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第九期[J].科技傳播,2011(21).
[3] 鄧希泉 鄒宇春.改革開放以來青年健康的主要問題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5(1).
[4] 晏國政 葉建平 曹健.“老年病”緣何盯上年輕人[N].中國改革報2005-11-26(001).
[5] 解彬.基于“老年疾病低齡化”現狀及體育與健康防范策略的三維路徑探索——以成都市龍泉一中為例[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6.
[6] 童星 龐紹堂.社會保障經典名著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7] 廖淋森 謝琴.老年疾病康復—“健康中國”發展的路徑探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