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銪近
摘 要:閱讀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適合的閱讀方法能夠提高閱讀效益。首先,要結合課本聯系課內外進行有選擇性的閱讀,遵從興趣意向選擇良好的讀物;其次,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掌握閱讀方法和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130-0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由此可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普遍性。其意義重大,那么,在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把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更好的學習語文?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我的做法。
1.“內外”互補,引薦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社會為大課堂,把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聯系課文學習推薦選讀,由課文的內容學習去引導學生選讀與課文內容學習相關的書籍,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內容,而且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具體做法有:一是由文及人,即到課外去尋找與課文有關的歷史背景材料來閱讀,有些課文,對時代背景的了解就顯得非常重要。記得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有學生問:“老師,為什么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外國人為什么這么藐視我們中國人?”無論我怎么講學生還是一臉茫然,因為他們不了解背景,就憑小學生的淺薄的知識,脫離對中英鴉片戰爭、中日《馬關條約》這些知識的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肯定困難。于是我向學生推薦陳典松的《詹天佑》這本書,孩子們看過后,對課文中的疑問就迎刃而解了。二是由文及著,即到課外去尋找課文所在的原著來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的《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就可以推引學生去讀《三國演義》、《西游記》,去了解書中更多的精彩故事,進一步感受人物的個性品質。也能激發學生讀名著的興趣。三是由文及地,在小學課本中有很多關于風土人情,地域風光的文章,教學時讓學生到課外去尋找與課文有關的地域風光,人情世俗讀物來閱讀,既能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達到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2.精選讀物,興趣閱讀
讀物的選擇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知識積累為基礎,選擇適合各階段學生的閱讀物,讓學生能理解,能接受,學生才會對書感興趣。所以,我們要根據小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從滿足孩子的喜讀欲入手,向學生推薦引讀他們喜歡的書。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占主要,對枯燥的文字往往缺乏興趣。所以“趣味性”無疑是激發低年級學生閱讀興趣的主要方法,哪些書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我認為繪本是最佳選擇,因為繪本不僅畫面精美,富有內涵,能給孩子美的熏陶,符合低年級孩子思維特點,更能激發孩子閱讀興趣,繪本還能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創造力的培養。
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一定的識字量,具備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于是,我會依據課本教學內容,推薦和他們年齡特點相適應的書籍,如《夏洛的網》、《愛的教育》、青少年版《西游記》等書籍。由于學生的個性、情感、生活經歷、興趣愛好、語文基礎各不相同,他們選擇閱讀的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會給學生自主選擇讀物的權利,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進行適合自己水平的閱讀,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靈活的思想自由翱翔。這樣,學生就會讀有興趣,讀有目標,讀有收獲。
3.掌握方法,升華閱讀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為“會學”,二是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理想境界。因此一些讀物,我就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閱讀。記得在本學期教學《鳥的天堂》時,里面有一段話描寫大榕樹的樣子,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理解,多種形式的誦讀后點撥一下說:“這一段話是描寫榕樹的,老師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這些優美的句子,不僅僅可以用來描寫榕樹,還可以用來描寫別的樹哦!”頓時學生的思維活躍了,他們興奮了,一個個舉起小手,想要表達什么,于是我索性放下教材,讓他們盡興。一個孩子這樣說:“我可以把這些句子用來描寫觀光園的每一棵樹。”然后這個孩子借用了課文中的優美句子,把觀光園里的樹木進行描繪。我抓住契機說:“你真是一個學以致用的人,我希望在以后的作文中能看見更多和你一樣會借用好詞佳句的好孩子,希望在以后的作文中能讀到更美的語句。(出示學生作文)。他們的語句讀起來似乎比課文中的要優美那么一點點,這讓我由衷的高興。
4.創造環境,習慣閱讀
眾所周知,良好的環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我帶的班級,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我是這樣做的:我總會擠出時間和孩子們一起閱讀課外書籍,(比如中午讀書半小時,這半小時中,我會和孩子們一起坐在教室里,學生各自讀著自己喜歡的書籍,我總會有意識地選擇孩子們喜歡的書籍,然后采取和學生比賽的形式:比如看看誰讀得認真、看看誰讀的書多,看看誰最會把自己看的書的大概內容或者是感受和大家分享)這樣孩子在“大家都讀書”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閱讀自然而然就成了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以讀為本是新課程實踐中提出并經實踐驗證的有效課程理念。閱讀是學生學習語言,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形成和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能使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性情,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