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莉
摘 要: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居于班級的中心地位。因此,小學班主任的工作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班主任要深入到小學生的內心,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做到以人為本的管理,同時要做到班級管理的創新,讓小學班級管理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G 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145-01
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也應該適應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當前小學生特點是思維更加活躍,求知欲更高。因此,以往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己不能適應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在小學班級管理中要做到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創新班級管理工作。
1.以人為本,積極為學生服務
在新時期的教學工作中,以人為本成為了最高教學原則之一,小學教學也不例外,在開展小學的班級管理工作時,應當將以人為本作為基礎管理原則。作為祖國花園的辛勤園丁,小學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責任意識,將全部的工作熱情投入到日常的小學教育工作中,用真摯熱情的態度幫助每一位小學生。在日常的教學生活工作中,教師應當對發生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以此來對小學生的心理成長變化情況進行掌握,深入了解不同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耐心聆聽不同小學生之間的不同需求,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針對小學生進行有效教育,在開展日常教學工作時,首先教師應當將小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端正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逐步引導小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而不是象過去那樣直接對小學生群體進行管理。通過引導,能夠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更好地實現身心素質的均衡成長。在進行教育工作時,難免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教師應當積極發揮自身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對不同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結合小學生主觀能動性與客觀事實規律,做到理論知識和班級管理實踐活動相結合,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個人素養進行不斷強化。
2.在生活上,教師要努力營造良好生活環境
營造良好生活環境,共建一個溫馨的大家庭。首先,教師要讓小學生擁有干凈整潔的生活場所,同時引導小學生明白良好的生活環境的重要性,讓小學生能夠自覺養成愛干凈、愛整潔的生活習慣。例如,有些學生有亂扔垃圾的壞習慣,教師應該細心了解小學生為什么亂扔垃圾。是習慣使然?還是不小心?或者是故意為之?多角度理解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情緒狀態,然后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引導。如果是習慣使然,那么教師應該耐心教導亂扔垃圾帶來的不良影響,會引起怎樣的后果,對他人會造成怎樣的困擾,從這些方面細心教導,不斷糾正類似不良習慣,增強小學生的責任心。
3.培養小學生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在學習上,由于小學生心智發展不完善,無法完全集中精神聽課,吸收文化知識效率低。這需要教師在進行學習教育時,將精力放在學生身上,注意小學生學習狀態,隨時觀察其行為,運用有趣的方式方法進行文化知識教授,不斷提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上,制作有趣的模型,色彩鮮艷的卡片,簡單易懂的圖畫等方式進行授課,這樣不僅活躍課堂氛圍,同時大幅提高教學效率,小學生也能夠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4.注重班級文化建設
班級文化在班級管理中起到規范制度、精神引導的作用。它是班級外在行為的一種總體表現,同時也是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外在反映。通過學生外在行為文化的表現,反映了班集體的素養。要有良好的班級文化建設,必須推進班級道德建設。道德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根基,同時道德也是一個人外化的表現。小學生長大后就是要成為一個能夠立身行事、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人,就需要良好的道德行為文化作內在支撐。良好的道德行為形成在于對其行為加以規范和引導。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要遵循國家頒布的小學生道德行為規范以及進來實施的“八禮四儀”教育。著重加強文明禮貌教育,衛生習慣行為引導,感恩教育、刻苦學習等教育要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吧這種教育融入到愛國、愛家、愛集體、做好人好事的教育中來,使學生形成較好的道德素養,養成外在的行為美,從而形成有效的班級行為文化建設。
總而言之,班級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班級管理有利于促進班級各項工作的發展,作為班級管理工作核心的班主任就要具備優秀班級管理本領,因為其班級管理水平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班級的建設和學生的成長。同時在班級管理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在身體與心理等方面協調發展,要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采取適當的管理措施,進行創新班級管理模式,做好全面的管理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靖永喬.激勵理念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6(05)
[2]徐文記.探析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的學生主體管理模式[J].中國教師,2016(12)
[3]張維全,張芹.小學班級管理中“嚴”與“愛”的結合[J].華夏教師,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