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越
提升媒介素養是綜合運用媒介,找尋信息內容與傳播效果“極值”的過程,是我們黨開展工作的一門“基本功”,也是一項歷久彌新的“硬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學習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善待媒體的智慧、技巧、方法,對我們認知傳播規律、應對媒體融合、提升媒介素養有充分的借鑒意義。
一、注重真實,學習老一輩革命家深入群眾、不尚空談、實事求是的媒介素養
真實是新聞的基礎,每一篇新聞報道都有其想要反饋的真實。我們黨的革命斗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是為針對“敵人”抹黑我們的不真實行為而開展的斗爭。堅持真實性原則,通過真誠地對待媒體,從而最真實的傳遞聲音,是老一輩革命家與媒體“打交道”的重要方法。
在解放戰爭后期,劉少奇也堅持對客觀規律和真實性深入思考。“群眾對我們工作是支持還是反對,都是群眾真心的反映。不要害怕群眾真實地反映這些東西。作為一個唯物論者,面對新聞工作要有勇氣,不要帶著成見。”1948年10月劉少奇在《對華北記者團的講話》中也談到媒體報道真實性的問題。與“媒體朋友”間的相處,真實性的最好體現就是不刻意加工,不有意雕琢,以自然舒適的狀態招待客人。請“媒體朋友”來家里吃飯,招待的宴席亦無需珍饈佳肴,客觀事實如同最新鮮食材,無需添油加醋,也能還原本真滋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周恩來在中南海接見埃及新聞代表團,并叮囑埃及記者團的記者:“訪問參觀時要多觀察多提問,不要只聽陪同人員的講解,他們給你講的可能都是好的一面,自己多觀察才能了解全貌。”這樣襟懷坦白地向外國媒體介紹當時中國的情況,并對存在的問題毫不掩飾,自揭“家底”地對媒體報道真實性的極致追求,這份大國自信的先決條件是與媒體的“交情”足夠深,“君子之交”最難在真,以最真實的狀態,贏得的國際最真實的尊重。
二、講求平等,學習老一輩革命家面對媒體時豁達無他的胸襟和自由坦然的態度
“行動自由,采訪自由”是老一輩革命家處理和把握同媒體關系的基本準則。作為曾經親赴延安進行采訪的斯坦因就曾寫道:“我完全自由地去做調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和誰談話,就和誰談話。沒有不準問的問題,也沒有被拒絕的答復。延安的政治場面樸素、安靜、簡單,就像它所處的位置一樣。”行動自由,采訪自由,首先需要思想自由,也就是要敢于放開那些既有的條條框框,放開那些外化的“枷鎖”,怎樣才能真正的放開呢?1936年,斯諾來到陜北,周恩來就曾表示:“你不是共產主義者,這對于我們是沒有關系的。任何一個新聞記者要來蘇區訪問,我們都歡迎。不許記者到蘇區來的,不是我們,是國民黨。你見到什么,都可以報道。”
老一輩革命家所接受的很多采訪,都是“行動自由,采訪自由”的樣本。延安時期,毛澤東總以坦誠的姿態迎接到訪的外國記者,樹立了平等的意識,將媒體視為伙伴、朋友、親密戰友等,在采訪過程中不人為設限,不回避設防,以最為平等和坦誠的姿態接受采訪。斯坦因在《紅色中國的挑戰》一書寫道:“毛澤東沒有回避我的任何一個問題,他堅定不移的信念是誠實的。”在獲知外國記者組團即將來延安時,毛澤東于1944年4月30日特意致電董必武轉外國記者:“諸位來延,甚表歡迎”“只要政府同意即可動身”。
而外國記者團赴延安后,朱德不僅與史沫特萊和她的朋友們像朋友們一樣一起吃花生、講故事、唱歌還喜歡打籃球。卡爾遜在描述朱德時說:“他總是征求別人的批評,對自己的成就則輕描淡寫。”1944年8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卻將外國記者團對根據地的訪問定位為:不是“普通行為”,而是“我們在國際間統一戰線的開展,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表現出以團結的姿態爭取外國媒體的大胸懷和大局觀。通過認真周到、細致熱情、平等大方的接受外國記者的訪問,使得外國媒體對中國共產黨的立場從反對變為同情與理解,從而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媒體建立良性互動關系,為突破敵人話語封鎖奠定了基礎。
2009年,習近平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強調:“要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聞輿論的傳播規律,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要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系。”維系這種聯系并不是靠一錘子買賣,而是靠長期有效的溝通,因而平臺的搭建就顯得尤為重要,支撐其穩固運轉的核心要素是平等與尊重,“行動自由,采訪自由”就是正確處理和把握與媒體的關系、善待媒體的本質,在充分尊重媒體、坦誠對待媒體的基礎上,把握“平等性”原則,領導干部要站在同一視角甘當媒體的“僚機”,才能充分構建與媒體“打交道”的平臺。
三、善于公開,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善于利用媒體監督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工作作風
毛澤東曾指出:“黨報的批評監督是發揚人民民主、監督黨與政府的重要途徑。”他曾多次強調: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少數人關起門來辦。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面對思想和精神上的懈怠,劉少奇同志強調:“從來我們黨的宣傳工作也不是這樣做的,而是依靠全黨以及黨外的共產主義者、馬列主義者、黨外的積極分子做宣傳工作。”與媒體“打交道”不是單向、自主的傳播,而是多向,有機的互動。是在廣泛爭取群眾的基礎上,聽民意,集民智,解民急的過程。媒體監督的表象目的是減少錯誤,純潔組織,而背后隱藏的深層目的提升執政能力與水平,暗含著媒體的關懷。
通過媒體監督,順轉媒體互動鏈條,由“導線”變為“橋梁”,通過“放寬心”敢于試錯、敢于揭短,從而使媒體吸引人民群眾在報紙刊物上公開批評與自我批評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媒體扮演工作改進地圖“放大鏡”和工作方法失當“顯微鏡”的作用,從而正向促進工作開展。
習主席強調:“新聞媒體要加強對執法司法工作的監督,但對執法司法部門的正確行動,要予以支持,加強解疑釋惑,進行理性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應自覺自愿接受輿論監督,要正確對待和把握媒體的批評監督,正確認識媒體監督意義。在充分發揮媒體監督作用的基礎上,把握“公開性”原則,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發揮正面效應真心實意的對待媒體監督,打通與媒體“打交道”的最后一公里,順利架起與媒體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