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洋
摘要:自從我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同時我國經濟制度、勞動制度以及企業制度都得到了深入發展,勞動力由原來的農村逐步的轉移到城鎮,同時萬眾創業、第三產業等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在這種發展背景下使我國勞動關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以往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出現了非固定工時勞動、勞務派遣等。就目前來看,我國法律界還未對勞動關系進行確切的規定,法律界對勞動關系也保持不相同的觀點;與此同時,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普遍存在矛盾,導致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會出現不相同的操作。本文主要針對新時期背景下勞動法如何應對新型勞動關系帶來的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新型勞動關系;勞動法;挑戰
一、《勞動法》面臨的困境
自從我國頒發《勞動法》以來,勞動合同制度就在我國的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工作過程中簽訂勞動合動的人數達到了90%左右,綜合性集體合同與工資專項集體合同在近千萬家企業中得到普及,同時惠及4億多職工,在這種發展背景下還提升了我國普通職員的工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當前實行的《勞動法》和其下位法在解決我國當前勞動關系問題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調整從屬性顯著的狹義勞動關系雙方權利和義務上不失位,不越位,精準而飽滿。最近幾年,隨著新型勞動關系的衍生,相關專家與學者對《勞動法》的適用產生了很多的意見。就好比一個大的班集體中,由于有一兩個轉校生不適應當前的管理方式,就會說之前的班主任管理不佳,不適合新的發展形勢。
換言之,當前國有制經濟仍然占有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勞動合同制普遍存在于社會經濟運轉的各個所有制企業當中,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時不斷的提升了自己對法律法規的認知,當前實行的《勞動法》依然可以妥善的優化當前社會經濟運轉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勞動關系;與此同時,無論興起哪種新型勞動關系的行為,都代表著需要對雙方甚至更多方利益的權利和義務進行適當調整,當前新型勞動關系大部分都處于發展時期,不適合對《勞動法》進行任意性修改。當前《勞動法》可以對全體勞動者的基本權利進行保護,需要在社會群體中得到全面覆蓋。
明確《勞動法》和市場經濟之間的問題不是單純的法律學界的問題,如果在新型勞動關系中增加新的條例,都會涉及到所有的社會群體,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勞動關系更加的復雜,這樣就會引發更多的矛盾。雖然《勞動法》屬于綱領性的上位法,但是也不能發展為《民法通則》式的法律文本,如果《勞動法》面面俱到,就不會對勞動者以及勞動關系進行限制,如果存在這種情況將會是一場重大的災難,倘若基于這種因素對《勞動法》進行修改,不僅會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同時還會成為一場效率災難。
在社會經濟運轉的過程中,《勞動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包含在政府職能當中,具有較強功能的《勞動法》同時還會對市場經濟的活力產生阻礙,對新興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二、應對新型勞動關系的思考與策略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時代的快速發展,新興經濟的方式逐漸的越來越多,有些發展為經濟支柱,有些只是曇花一現,甚至部分只是改變了原來的表面形象。在這種發展背景下,使勞動關系也逐漸的增多,但是根本性質未發生明顯改變。
(一)對勞動關系的分類
在對勞動關系這個概念進行考察研究過程中,為了防止出現隨便拓展保護范圍或者是漏掉保護對象的現象,我們需要堅持不懈的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者與勞動力之間的關系框架進行深入的考察與研究。我們對勞動關系的定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第一,如果勞動關系屬于一類形式,實際上就是生產資料占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分別屬于兩方,與此同時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具有較強的地位,凸顯出以往的受雇勞動與從屬勞動的關系,當前從狹義方面來看,勞動關系屬于第一類形式。
如果勞動關系屬于第二類形式,生產資料的占有者與勞動力就會屬于同一個主體,可以分為自雇勞動與獨立勞動兩種,如:個體經營戶就屬于第二類勞動關系。
第三類型的勞動關系屬于上述兩者的融合。在實際生活中,新興經濟形式中的勞動關系,大部分看作自己是勞動力占有者的同時還是生產資料的勞動力,然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信息服務與管理規則同樣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屬于第三類型。
無論是哪個行業,都會關系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融合,這種分類方法可以有效的規避新舊勞動關系之間的辨識。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新信息展現出幾何級數式的增長,如果停滯不前,就不能有效的處理新勞動關系帶來的各種問題。
(二)《勞動法》及其下位法與整個勞動保障體系的重構
由于這三類勞動力關系具有不同的性質,所以需要不同的法律進行調整。第一種勞動關系適合使用《勞動法》進行調整,第二種勞動關系需要使用“民法”或者是“合同法”進行適當調整。第三種勞動關系的管理和前兩種進行比較而言相對復雜,在司法實踐中需要勞動力所有者與對方提供相應的生產資料,從而判斷二者之間哪一方可以對整個勞動過程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如果他人生產資料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或者是二者雙方展現出比較明顯的一方屬于另一方的關系,就需要通過《勞動法》進行適當調整,不然就使用“民法”或者是“勞動法”進行調整。
我國相關部門頒布《勞動法》的目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需要在確保一類勞動關系雙方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把勞動者和階級性的奴隸進行明確劃分;第二,可以有效的確保勞動關系中弱者和強者是否可以處于實際平等的位置;第三,使所有勞動者的其他權利得到有效保證。《勞動法》能夠使勞動關系與勞動者之間的概念更加的明了。在整個勞動法律體系當中,《勞動法》需要位于絕對上位法的位置,不能隨便的擴大或者是縮小調整范圍,不能隨便的進行修改。
結論
就目前來看,我國想要構建完善的勞動保障體系,需要將完善市場競爭作為主要內容,勞動法律、民法法律體系作為輔助內容,社會保障制度作為補充內容,在這三者相互作用下,有效的應對新型勞動關系帶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楊海琛.互聯網+時代勞動關系認定及勞動爭議解決研究[J].人力資源,2019(10):13-16.
[2]嚴心怡.互聯網背景下勞動關系的認定[J].人民法治,2019(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