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宇
摘要:網絡輿論是網民在公共話語空間中,就一些特定的政治、經濟或社會議題進行對話而形成的,具有極強的民意整合功能。網絡輿論通過政治輸入系統進入政策過程,成為政策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橋梁,是提高現代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網絡輿論 公共政策
網絡輿論是公眾以互聯網為載體對各種新聞事件、社會現象或公共事務等所表達的觀點及意見的總和,是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公共領域內的民意與共識。網絡輿論的蓬勃興盛使公民通過互聯網參與公共決策成為可能,進而對我國政府的公共決策工作產生全方位、深刻影響。
一、網絡輿論能有效整合民意
互聯網由于其互為主體性、開放性、虛擬性、跨地域性和去時間性等特質,達到了公共領域形成所需的必要條件,是公民表達與交流的重要平臺。各種信息、觀點、爭論能夠在此平臺上自由傳播,從而形成一個強大的輿論場域。各方觀點經過濾和綜合,集束成的網絡輿論由此具有極強的整合功能,主要體現在:
首先,對信息的整合。互聯網具有交互性、多媒體、去中心化和超文本等特性,為網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傳播提供了便捷的載體和平臺。其次,對網絡集體意志的整合。互聯網技術使網絡公共領域超越了傳統的時空界域,“在場”不再是公民參與互動的必要條件,因此能達成兩個層面的集體意志整合。再次,對民意結構的整合。互聯網極大限度地降低了信息傳播和表達成本,導致民意結構深層次的變化,民意傳播的主體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發展,民意表達的主體結構由精英主導變為大眾分享。傳統媒體早前由于資源壟斷優勢,在媒體議程設置上占絕對先導權。然而互聯網崛起,公民得以在一個平等、開放、自由的平臺上交流,其高參與度與活躍度,網絡輿論逐漸構成民意主流。傳統媒體的民意表達是單維度的,難以形成對話和互動,并且受影響范圍限制。網絡參與的互動性實現了從單維到多維互動的變革,使互聯網具有了“公共論壇”和“街角”、“公園”的性質。網絡輿論使受眾和傳播者之間的界限進一步模糊,最終逐步改變話語權結構和權力格局。
二、網絡輿論改變議程設置模式
網絡輿論加快了特定問題的傳播,促使公眾對焦點問題的討論升溫,從而凝聚公眾注意力,形成公共性的話題。這就構成了傳播學上的所謂議程設置。議程設置是指大眾傳播媒介在特定時期內對某個事件和社會問題的突出報道從而引起公眾的普遍關心和重視,進而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中心議題。議程設置通常涵蓋三個方面,即媒體議程、公眾議程和政策議程。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議程設置模式,“受眾也可以把握機會”,通過網絡和其他方法建立個人議程,成為社會熱點問題的發布源頭。這就打破了精英集團左右決策議程的局面,消弭了公民與決策主體以及精英群體之間信息占有量的巨大鴻溝。公民借助網絡進行表達、交流、爭論,從而設計出讓決策者關注的行動方案以影響公共政策議程的建立。互聯網改變了受眾在議程設置中一味被動的位置。
我國的議程模式為政策議程—媒體議程—公眾議程。因為我國傳統媒體的功能主要是對政府政策進行宣傳和輿論引導。改革開放后我國大眾媒體的角色經歷了從“黨的喉舌”到“信息傳播”到“為民代言”到“參與公共決策與政治民主建設”的階段性轉向。這其中,網絡新媒體的作用不可忽視,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及層出不窮的網絡事件使政治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獨立、開放、平等的網絡輿論較好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和公眾自身的態度、觀點,成為強化民主參與的重要途徑。傳統的議程設置模式隨之發生變化,公眾和媒體逐漸拋棄被動地位,通過自主設置議程來影響政策議程。政府依舊可以憑借自己獨特的資源稟賦與地位優勢,利用傳統媒體設置媒體議程與公眾議程,但這種操作的影響范圍和覆蓋面已經逐漸縮小。同時,公眾利用互聯網設置自己的議程,網絡的扁平化特征,更容易形成網絡輿論引起媒體和社會的關注,進而影響或改變政策議程。傳統議程設置模式由原來的單向度特征,轉為多向度和循環往復,媒體和公眾開始轉變原來的從屬、被動地位,自主設置議程,進而影響政府決策。這種廣泛的公眾參與和高效的信息傳播、處理模式,網絡輿論打破了精英信息壟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公共政策的透明度,從而使政府決策過程更民主化、科學化。
三、網絡輿論有效反饋政府決策
施放“決策氣球”是指有關方面試探性地公布政策動議以試探民意的手法。由于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人們利益出現多元化、特殊化特征,施放“決策氣球”符合公共政策制定科學化、民主化要求。具體做法是通過新聞媒體傳播有關信息,以激發利益取向不同的公眾參與討論各行己見,建言獻策。網絡輿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為公共政策的價值取舍、利弊權衡提供了一個重要依據,為政府試探民心向背提供了成本低廉、反應快速的平臺,并且能警告公共政策的偏差行為。這使政府得以迅速調整或改變決策,把可能有損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決策行為控制在民意范圍內。
政府決策公布后,網絡輿論將對其進行下一輪反饋。如果某個訴求得到了滿足,公眾會給該決策的合法性提供支持,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為相關政府政權累積合法性。如果該訴求沒有得到滿足,則可能激發民眾的消極反應,甚至醞釀出公共危機。因此政府應該重視網絡輿論與政府決策之間的持續性互動,關注網絡輿論對政府決策的民意反饋,能有效避免公權力權威及合法性受損,是完善現代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內涵,也是提高政府執政水平的關鍵因素。
網絡輿論與政府決策之間的互動,展示出一種新的權力,“這是多數人從少數人手中奪得的權力”。互聯網作為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具,將無數松散的個人觀點匯聚起來形成合力,成為公眾為維護自身權益與公權力進行博弈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政府利用互聯網了解輿情體察民意,回應公民網絡參與的壓力,它又變成政府治理的有效工具。網絡輿論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受到國家行政機關的重視,促進政府決策過程的改變,為政府決策的實施開辟全新的路徑。
當前,網絡輿論視域下的政府公共權力結構發生了自上而下的、持續的內源性調整,話語權格局也發生了變遷。公共決策權力被迫分化,部分地從官員向平民(外在形態是網民)轉移,官意民意之間的良性互動體系在中國業已形成,并且在政府決策過程發揮強大影響,必然對政府治理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參考文獻:
塔爾德:《傳播與社會影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甘惜分主編:《新聞學大辭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超群:《論中國新聞改革30年進程中的民本化轉型》,《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