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龍 李銀春
摘要:湘潭具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在國家號召各地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的大背景下,湘潭地區相關部門要緊密聯系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逐步實現本地區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建立在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紅色旅游發展示范區,同時結合《關于支持湘潭(韶山)建設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若干意見》的有利政策引導,充分發掘湘潭地區的整體旅游優勢,將全域旅游與旅游資源的國際交流合作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真正將其打造成一項富民工作、文化工程、經濟工程以及政治工程?;诖?,本文從全域旅游的角度出發,探索了湘潭地區紅色旅游資源與旅游產業化融合發展之路,旨在促進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和紅色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全域旅游;湘潭地區;紅色旅游;融合發展
截止到2018年,湘潭市在全域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指導下,對全市旅游行業的各種資源進行了整合與協調,真正從提質增效上做文章,實現了全市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方面質的跨越,一舉成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市以旅游業發展為基點,帶動地區經濟整體平穩快速發展。在其它行業整體發展動力不足的大背景下,旅游業發展的各項運行指標都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湘潭市還重點打造了一大批星級旅游品牌項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湘潭保稅商品中心、昭山途居露營基地以及窯灣歷史文化街區等,都深受廣大旅游愛好者的青睞。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湘潭市經濟發展的重壓支柱。全域旅游的發展既促進了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承,又實現了旅游經濟的發展,推動湘潭地區的嬗變。
一、全域旅游與旅游產業的融合
將旅游業作為區域發展的重點,同時協調相關因素與之匹配,比如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文明素質、政策法規、相關周邊產業、旅游資源以及公共服務等都需要進行綜合優化與提升,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利用。這就是全域旅游的基本內涵。在此基礎上,要將旅游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進行有機融合,實現以旅游業帶動地區經濟整體發展的新模式。
將地區旅游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是旅游產業融合的根本要求。在此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發揮科學技術的引領作用,以旅游業發展為核心,高度關聯其它相關產業,實現行業資源、信息與用戶高度共享與流通。當然,旅游體系的整體完善還離不開地方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與幫助。
經濟社會資源是實現全域旅游穩定健康發展目標的核心資源,在進行全域旅游產業融合的過程中,關鍵是將相關的所用資源進行合理優化與整合,使之發揮最大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效應。同時還要加快新業態的培育,不斷擴大市場有效需求。近幾年提出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其核心也是實現旅游相關產業的高效融合發展。
二、湘潭市紅色旅游資源概述
從全國范圍來看,湘潭的紅色旅游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袖毛澤東就出生在這里,毛澤東紀念園、詩詞碑林、滴水洞以及其故居都吸引著國內外眾多游客。與此同時,彭德懷、陳賡、譚政、羅亦農以及黃公略等共產黨高級將領都在這里出生,其中彭德懷紀念館被列為國家首批4A級旅游景區。湘潭不僅培育了開國抗戰的許多將領,同時還擁有簫三、黎錦熙、齊白石等大批文化名人,形成了紅色旅游資源與文化旅游資源相互融合的繁榮景象。韶山作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世界范圍內也享有盛譽。同時,湘潭市還有很多的旅游文化資源亟待開發,比如隱山的“湖湘學派”之源、壺山勝跡、魯班殿、秋瑾故居、文廟、關圣殿、昭山寺等,都具有巨大的旅游開發價值。轄區內著名的瀟湘八景之一“山水晴嵐”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于長株潭三市的交匯處的昭山地區;作為新興旅游開發地區的水府廟旅游開發區,已經成為湖南省級B類旅游資源,目前全省范圍內與此類似的旅游資源共有19處。煙霧飄渺、山巒倒影、碧波蕩漾的水府廟旅游景區是它留給廣大旅游愛好者的最深刻印象,景區內共有大小島嶼34個,水域面積共計6.7萬余畝。湘潭市人杰地靈、歷史悠久,在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以及紅色旅游的基礎上,湘潭地區還要抓住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充分發掘本地區的旅游資源優勢,帶動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全域旅游視角下湘潭紅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逐步進入新常態階段,各地在探索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同時,都在尋找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湘潭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色旅游以及文化資源,在國內旅游市場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要充分抓住本地區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實現經濟轉型跨越式發展。
(一)創建旅游品牌,游客收入雙豐收
近年來,湘潭市各級旅游部門都緊緊以全域旅游發展行動計劃為指引,不斷拓展本地區的旅游新業態,呈現出以休閑旅游、工業旅游以及生態旅游為輔,紅色旅游為核心的全域旅游開發局面。“千里湘江第一灣”是湘潭地區近期推出的重點旅游開發項目,希望以此項目為基點,繼續推進地區旅游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
湘潭地區三年來在全域旅游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些從相關的旅游項目以及數據上可以非常客觀的反映出來。比如,已經有累積將近三萬數量的游客前往一期建成的途居昭山國際房車露營地,可以預見項目全部完成后接待游客量會有更大的增長;城市海景水上樂園在夏季的旅游市場表現也非常強勢,營收超過兩億元且創紀錄的接待游客達到45萬人次;另外湘潭保稅商品中心僅在國慶小長假內就接待游客超過16萬人次;從2018年6月份項目運營以來,已有逾百萬的旅客慕名而來,一覽窯灣歷史文化街的風采。
數據顯示,湘潭市2018年在旅游業方面的發展速度總體高于全省平均值,不僅提前超額完成了2018年制定的全年旅游發展任務,還在旅游總收入與接待游客數量方面雙雙排入全省前五名。目前湘潭市已經有多處景點入選國家AAA級景區,比如窯灣歷史文化街區、齊白石紀念館、“千里湘江第一灣”沿線的湘潭市博物館、萬樓景區、九華湖·德文化園以及昭山城市海景水上樂園等。在省級景觀質量評定標準下,盤龍大觀園已經開始進入國家5A級景區申報階段;昭山、湘鄉以及湘潭縣都已經成為省精品旅游線路重點單位。省內旅游周邊企業的發展也很喜人,包括一個省級旅游購物示范點--毛家食品,還有兩家企業已經分別入選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它們分別是湘鄉市生廬·洋潭里與湘潭縣的梅林山莊。
(2)“旅游+”再發力,經濟就業齊發展
湘潭市在2018年以紀念彭德懷同志誕辰120周年為契機,進行了各類相關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彭德懷同志的出生地湘潭縣烏石鎮參觀,在此過程中帶動了周邊特色小鎮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湘潭市在發展旅游經濟過程中這種以點帶面的方法值得其他地區借鑒。
一支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湘潭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如果僅僅加強旅游業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從2016年開始,湘潭各級部門都在其它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上發力,以“旅游+”為產業融合的核心策略,深入挖掘不同產業的內在優勢,實現與本地旅游優質資源的有效對接,尤其是住宿、餐飲業等相關行業更應該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帶動更多人就業。毛澤東同志的誕生地韶山充分挖掘紅色旅游方面的優勢,推出了“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大型實景演出,融合人文、生態、鄉村等多種因素,帶動了紅色旅游業協調發展,全國各地的旅游愛好者都慕名而來。
全域旅游能夠使旅游業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因為融合了教育、科技、裝備制造業、工業、農業、水利、文化以及科技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成果,所以湘潭地區的紅色旅游無論從橫向還是縱向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全域旅游為湘潭紅色旅游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融合了自然生態、文化觀光、鄉村休閑于一體的新型旅游模式,讓游客不僅能夠到毛家食品、萬利隆進行生產過程參觀,到湘鄉水府旅游區、盤龍大觀園領略自然風景,還可以充分感受韶山的紅色氣息。
通過多年的不斷努力,湘潭市已經連續斬獲“紅色旅游國際合作創建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三個榮譽稱號,在紅色旅游及全域旅游方面實現了轉型跨越發展。
四、全域旅游視角下湘潭紅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策略
(一)推動紅色旅游多元融合發展
除了自然景觀、風景名勝、歷史遺跡等傳統的旅游資源外,湘潭地區在旅游業當中還加入了很多科技元素。比如,游客在參觀毛澤東故居時,利用光影與虛擬技術可以還原毛澤東當時挑燈夜讀的情景,重現三大解放戰役時激烈的戰斗場面,使廣大旅游愛好者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的感知革命戰爭年代的奮斗精神。為了讓游客能夠對特色植物成長有一個可視化的記錄,新型高端射影技術被引進農業旅游當中。這些創意旅游模式將湘潭旅游資源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為旅游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與游客數量的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時期經濟條件下,發展旅游業要秉承創新融合的思路。以湘潭地區的豐富紅色旅游資源為抓手,帶動周邊相關產業共同發展。深入挖掘自然風景、古跡名勝的人文內涵,將周邊的鄉鎮旅游資源吸引調動起來。在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加入生態旅游、體驗旅游、休閑旅游以及游學旅游的新型旅游理念,在韶山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逐步由定點游、半日游向一日游、定點游來過渡。同時,窯灣歷史文化旅游項目與湘潭城區文化旅游項目在同步加緊建設過程中,將當地特色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飲食文化有機整合到城區文化旅游文化圈的拓展中。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尤其是可以對湘潭市的沿江風光帶進行重新規劃布局,形成獨具特色的古、俗、綠、紅融合發展的文化旅游圈,提升湘潭地區旅游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能僅僅停留在硬件基礎設施的改造與提升上,還需要深入挖掘相關旅游資源后面所蘊含的厚重文化內涵,弘揚其所延續的時代精神。這樣才能永葆紅色旅游資源的生命力與吸引力,使其發展方向符合國家與時代的要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人文效益的有機統一,真正成為經得起歷史與人民考驗的經典文化工程。
(二)紅色旅游與區域旅游兩手抓
湘潭市目前在進行全域旅游布局的過程中,還需要重視城區旅游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紅色旅游主要起到帶動作用,實現區域旅游與紅色旅游的協調發展,是湘潭市今后一段時間內在旅游業開發中著力的方向。
長沙、株洲與湘潭在湖南省形成了獨特的旅游金三角模式,一江兩岸是湘潭市在湘江旅游經濟帶所特有的區段,與其它兩個市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尤其是其U型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湘潭市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圍繞湘江旅游經濟帶中的重點區段著力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對旅游地區的不同區域進行科學合理定位,同時強調施工進度與質量。在與長沙、株洲兩地的旅游資源進行比較時,并不處于劣勢,但是對于周邊旅客的吸引力卻不及上述兩地。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湘潭地區對于其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還比較粗放,基本都是平均發力,沒有形成自身的精品旅游品牌。在后續的旅游項目建設中,要狠抓精品工程的打造。比如,湘潭地區可以將楊梅洲、梨頭嘴、窯灣歷史文化街區以及白石藝術城作為重點旅游項目進行開發,還要注意錯位發展、差異化定位,把購物、品賞、體驗、展會以及游覽有機融合,力爭打造“湘江第一灣”5A級景區。在旅游定位方面,楊梅洲以休閑度假為主,梨頭嘴注重探險旅游,民俗旅游是窯灣歷史文化街區的主攻方向,研學旅游則是白石藝術城的開發重點。
湘潭地區目前在旅游資源的開發方面還缺乏創新學習意識。近年來在地區旅游品牌的打造過程中,加強特色文體旅游活動的引入已經成為一種比較常規的市場化操作。這一點在韶山紅色旅游活動與長沙湘江兩岸活動中體現的較為明顯,反觀湘潭地區在這方面的工作就不足,缺乏相應的文體旅游活動,難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齊白石國際藝術節作為湘潭地區旅游資源的一大品牌,在對其進行旅游開發時,相關部門要強化市場意識,用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來獲取游客的青睞。另外,湘江獨有的水運優勢與文化特色可以通過組織傳統的龍舟邀請賽來得到展現,擴大相關旅游地區的影響力。
五、總結
紅色旅游通過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多元融合發展為主線,在旅游資源開發中注重對于區域旅游資源的扶持與帶動。在深挖湘潭地區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同時,加強對旅游企業及相關部門的市場化引導,創新發展模式,協同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突出“紅色+”旅游模式的龍頭作用,積極培育旅游發展新業態,促進各行業深度交流與合作,真正實現企業、游客、居民以及政府共享旅游發展利益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易小蘭.偉人故里大美來--湘潭市旅游新發展掠影[J].湘潮,2018(3):39-41.
[2]劉建華,馬承濱.談文勝:發展全域旅游建設偉人故里[J].小康,2018(9):75-75.
[3]朱東國,蔣曉煜,周媛.全域旅游視域下韶山紅色旅游產業融合度測評[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8,34(1):53-61.
[4]鄒紹文.全域旅游視角下紅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評價研究[J].時代金融,2018,715(3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