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苗苗
摘要:職務代理是代理制度的重要內容,之前民法通則并沒有關于職務代理的具體規定,實踐中出現類似情形多以表見代理和表見代表處理,隨著民法總則的起草到頒布,在總結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的基礎上,此次民法總則就職務代理行為及其法律后果進行了專條規定,對今后處理司法實踐中的職務代理行為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職務代理 ?表見代理
一、職務代理概述
一、職務代理的概念
職務代理本質上是代理的一種,是作為補強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重要方式,代理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職務代理是指代理人根據其在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中所承擔職務,依據其職權對外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的代理。職務代理屬于委托代理的范疇,職務代理雖有不同于委托代理的某些特征,比如職務代理的代理人是工作人員基于職務范圍而進行的代理,具有勞動法律關系約束,甚至在企業來說是從屬性的關系,法律地位并不平等。而一般意義上的委托代理,是代理人基于被代理人的授權而為的行為,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但職務代理有其委托代理的本質特點,如被代理人的單方授權,代理人只能在授權的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民法總則也在第七章委托代理一節以專條對其進行了規定,因此可以說職務代理是委托代理的一種。
除此之外職務代理行為和表見代表行為雖然從法律后果上都是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來承擔,但二者有根本的區別。表見代表是指法人代表的行為雖然超過了法人的代表權限,但善意第三人基于一定的外觀有理由相信其有代表法人的權限而與之為一定的法律行為,該代表行為有效的制度。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定代表人的價值就在于全面表達公司的意志,然而法定代表人并不是公司意志的唯一表達人,公司的意志即可以通過法定代表人進行表示,亦可通過代理制度進行表達,公司員工在為委任工作時自然的享有相應的代理權,公司無需另外單獨授權,除法律另有規定,即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員工可以基于職權享有代理權,其實施的法律行為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受。
二、職務代理的構成要件
《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條 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職務代理的構成要件包括:
1、代理人是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工作人員,如果代理人不是該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工作人員,其按照被代理人的授權從事代理行為,屬于一般意義上的委托代理。
2、代理人實施的必須是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若非職權范圍內的事項,則要區分情形適用本條第二款的規定等。這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可以理解為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其工作人員的一攬子授權,無需在每次與第三人從事民事活動時進行書面授權,其職務、職權本身可以看做是委托授權的證明。
3、必須以該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若非以該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則可構成無權處分或者侵權行為。
4、代理人基于職權而與他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后果,應該由其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承受。
二、關于職務代理的相關立法規定
一、我國的相關立法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條 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對于上述的規定,還存在對表見代理和表見代表的認定區分。表見代理和表見代表都屬于無權代理范疇,只是在善意相對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和有權代理相當的法律后果。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二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代理行為有效?!苯Y合上述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條規定,從舉證責任來看,第一百七十條關于職務代理的規定,如超越職權范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可直接援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款的規定“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其并不要求當事人舉證證明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只需證明自己是善意的不知情即可。而對于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二條的規定,屬于無權代理,如果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工作人員超出職權范圍從事的民事活動應是無權代理,可以適用一百七十二條的規定,只是在適用的時候需舉證證明自己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構成表見代理。在這種情況下對善意相對人而言就應當構成請求權的競合,可以允許當事人選擇適用不同的法律條文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三、職務代理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一、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在實踐中職務代理常出現在如下情形中,如公司的采購員可以代表公司進行采購,信貸員可以代表公司貸款,房產公司的業務員的買房行為,只要在職務范圍內,公司的員工即可代理公司行為,而無需再有法定代表人簽字同意。再如建設工程項目經理行為,包括參與建設工程招標、招標和簽訂建設工程承包合同、決定項目資金的投入和使用、物資采購、分包或轉包工程、參與竣工驗收、與發包人或者分包人結算工程價等行為均屬于職務代理行為,對外應該由其所在的公司承擔法律責任。關于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建設工程項目負責人的越權行為分析職務代理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問題。實踐中如在建設工程活動中,項目負責人作為施工單位的內部管理人員,對外可以作為施工單位的代理人從事民事法律行為,如果其代理行為超越職權范圍,對第三人可以構成表見代理。對于這種情形,通常情況下工程的項目負責人作為施工單位的代理人參與工程管理,雖然沒有被代理人的書面授權證明,但是在簽訂合同時加蓋施工單位的公章,以及后續進行工程驗收的行為均屬職務行為。若工程的項目負責人實施了越權行為,如相對人能夠舉證證明代理行為存在諸如合同書、公司印章等有權代理的客觀表象形式要素的,而且證明其善意且無過失的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一般構成表見代理。
通過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條關于職務代理的規定,我認為在處理相類似案件的時候可以直接援引該條的規定,工程項目負責人既然屬于施工單位的內部管理人員,完全可以在其職權范圍內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構成職務代理。依據該條第二款的規定即便工程的項目負責人超越職權范圍從事民事活動,只要相對人能夠證明自己是善意的就完全可以適用職務代理的規定,要求施工單位承擔責任。這與合同法第四十九條、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二條相比無異于減輕了善意相對人的舉證證明責任。
二、結合職務代理規定,在實踐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1、首先職務代理代理權的來源,通常有兩種,其一來自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授權,有書面的授權文件,這種情況多存在于分公司負責人處理相關事務需要總公司的授權以及公司涉訴之后到法院應訴公司工作人員需要提供相應的書面授權和雇傭合同。其二代理權來自于公司工作人員的職權,如公司的股東、董事,以及我們經常見到的銀行業務員、公司銷售員、公司采購員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不需要公司的特別授權。
2、結合第一個問題,關于無需公司特別授權,只需相應職權即可獲得的代理權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實踐中我們首先需要考慮職務行為如何界定,不能簡單的看是否是公司的員工、是否有職權,還應該綜合多方面的情況具體認定,如果公司工作人員存在惡意串通以及損害他人及公司利益的行為,就不能簡單的認定職務行為,還必須結合公司的印章是否真實、簽字的真偽、進出款項是公司的賬戶還是個人賬戶、人的普遍認知能力、習慣、慣例等方面綜合予以認定。
3、民法總則公布之前在遇到越權行為是通常會根據具體情況認定為表見代理或者表見代表,但是要認定這兩種情況當事人必須舉證證明有合理的理由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權,無疑給當事人增加了舉證困難。
四、結語
對于職務代理在實踐中的應用,應該區分具體情形,適用相應的法條。民法總則一百七十條的適用不應該是僵硬的,認定職務代理的關鍵,首先應該明確是否存在職務行為,明確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及,其次職務行為的認定不能簡單以合同或者公章等證據,還需在具體的案件中綜合考慮多種情形,進行嚴格的證據審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參考文獻
[1]周曄.民商合一下的職務代理之反思——從解釋論視角看《民法總則》第170 條[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
[2]汪曉華.民事職務行為司法判定的邏輯理路——兼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61 條、第170 條之體系安排[J].河北法學,2019(3).
[3]朱慶育.《民法總論》(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