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寶玲
摘要:莫泊桑的《項鏈》里美和丑交織,偉大和虛榮共存。瑪蒂爾德的悲劇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的縮影。她的悲劇不僅僅是虛榮的性格和莫測的命運造成的,與當時那個黑暗的“吃人”的社會更是密切相關。
關鍵詞:悲劇;個性因素;命運;社會因素
莫泊桑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他使短篇小說的藝術到達了一個頂峰,他的語言直白易懂,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卻十分深刻。
膾炙人口的《項鏈》里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形象體現了他特別的人物描寫方式,通過簡單的故事線——借項鏈,丟項鏈,還項鏈,把瑪蒂爾德放在她的生活和身份中去寫她,通過她在這個過程中心理的變化和行動的轉為體現了她性格的中隱藏的堅韌。《項鏈》這部作品交織著喜劇的滑稽諷刺和悲劇的殘酷深刻,瑪蒂爾德的經歷顯得既可笑又可憐,她的悲劇有內因也有外因,值得探究和思考。
一、個人因素
瑪蒂爾德生長在一個小職員家庭,又嫁給一個小職員,一直生活在普通的家庭里,與奢侈的朋友生活的對比,她擁有的美貌不能給她帶來想要的富足生活,讓她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
她是虛榮的,在欲望的折磨和現實的對比下,她的痛苦與日俱增。丈夫帶回來的請柬是她既渴望但又害怕的,她借了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鉆石項鏈,成功地在宴會上艷壓群芳。在發覺丟了項鏈以后,她的虛榮心使她無法向朋友坦誠自己把項鏈弄丟了,為了維護顏面和尊嚴,她選擇了賠一條新項鏈,如果她告訴了福雷斯蒂埃夫人,也許這十年的苦就不用受了。
虛榮所對應的應該是欺騙和卑劣,但她卻是一個有良知的人,這更把她推向了深淵。《高老頭》中對這個時代的生存法則是這樣描述的:“你越沒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擊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當作驛馬,把它們騎得筋疲力盡,到了站上丟下來,這樣你就能達到欲望的最頂峰。”良知是一樣美好的東西,但瑪蒂爾德的虛榮又讓良知不能立于高地,莫泊桑在他的長篇小說《漂亮朋友》里就塑造了依靠漂亮的外表和取悅女人的手段走上飛黃騰達道路的杜洛瓦,他的卑鄙和齷齪讓他有了遠大的前程。瑪蒂爾德為了還這串項鏈消耗了十年青春,但她沒有還一串假項鏈蒙混過關,也沒有為了金錢出賣肉體和靈魂。在街上告訴福雷斯蒂埃夫人她十年的辛苦時,她感到了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樂,她拋棄了虛榮,這使她的形象脫離了狹小的小資產階級婦人的軀殼,顯示出真正的堅強和偉大。
每個人都有虛榮心,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沒有錯的,羅瓦塞爾夫人的悲劇也表明了她對良知的堅守,她人性的光輝是不可磨滅的,引起人們共鳴的深層原因在于其體現了人性的真實和美好。
二、命運因素
命運是一種強大又無處不在,撲朔迷離,難以捉摸也難以抗拒的強大社會力量或自然力量,表現為對人的一種控制。莫伯桑在哲學上受叔本華的影響很大,不可知的命運觀對他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項鏈》中就表現了莫泊桑對命運的悲觀,種種巧合都是命運的轉折點。羅瓦塞爾夫人雖然長相漂亮,但生長在小職員的家庭,注定這一生沒有辦法進入上流社會。借來的鉆石項鏈意外丟失,使她和她的家庭遭遇滅頂之災。十年的艱辛還債生活后,又得知這十年的苦完全是白受的。這深刻的來自命運的嘲弄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作者在這里用全知視角加入了自己的感嘆:“生活多么古怪!多么變化莫測!只需微不足道的一點小事就能把你斷送或者把你拯救出來。”
莫泊桑認為人生活在一個空虛的、失去意義的世界里,受到遲鈍的本能的支配,被痛苦和貧困所壓垮,顯得平庸、自私、狹隘、愛慕虛榮、貪財吝嗇。但這一點在《項鏈》中的表現并不明顯,瑪蒂爾德不是被命運壓垮,反而是堅強地站了起來。瑪蒂爾德不是命運的奴隸,她渴望進入上流社會,精心打扮博得頭彩;她在債務面前沒有低頭抱怨,用柔弱的肩膀承受了這一切。瑪蒂爾德最大的悲劇也就體現在她這十年的付出是沒有價值的。當一切塵埃落定,讀者只有感嘆一聲造化弄人。
人的不定命運是難以掌握的,但人在命運遭遇困境時體現的不屈的生命力量和人性中固有的積極美好的人生情懷
三、社會因素
莫泊桑所處的時代法國大資產階級當權,政府貪污風行,社會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的生活和利益至上的道德觀念影響了整個社會風氣,人們對于奢侈的生活趨之若鶩,為了提高社會地位擁有金錢和享樂而出賣靈魂的大有人在。
然而大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已經從根部腐爛了,無窮無盡的享樂生活也需要大筆資金,這其中的黑暗是不為外人所知的。羅瓦塞爾夫人的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就屬于上流社會,但是她借給朋友的卻是一串假項鏈,她柜子里珠寶又有多少是真的呢?上流社會的黑暗腐爛得以一窺,上流社會已然不是理想國。
小說開篇就說羅瓦塞爾夫人“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這就說明許許多多像她這樣的美麗姑娘過著高雅、奢華的生活。婦女的出身是她們的美麗、豐韻、嬌媚,羅瓦塞爾夫人希望自己“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上流社會的男人不關注女性的內心,視女性為玩物,尤其是羅瓦塞爾夫人這種沒有財產的女性。女性在這樣的熏陶下,不可抑制地被影響,她們也接受了這種身份定位,把美貌看成自己的資本和工具,把嫁給有錢人看成自己的目標和追求。
這樣的社會給予了人們錯誤的認識,扭曲了普通人的價值觀,誤以為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幸福,也是造成羅瓦塞爾夫人悲劇的深層原因,她的性格悲劇和命運悲劇都是由此而來。
這是一出沒有尖刀、沒有毒藥、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羅瓦塞爾夫人是可笑的,也是可敬的。在如今這個娛樂至死的社會,金錢的魔力和奢靡的生活也令人們趨之若鶩,從羅瓦塞爾夫人的悲劇里,如何平衡欲望和現實,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發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法)莫泊桑,趙少侯譯,莫泊桑社會小說[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2] 張英倫,莫泊桑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 高妍,莫泊桑中短篇小說的藝術風格[D].東北師范大學,2008.
[4] 李曉珍,趙智艷.虛榮與美德同在——《項鏈》中瑪蒂爾德人物形象再剖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