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涵
摘要:自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就先后成為中華文明的中心,繼儒、墨、興起,諸子并作,在齊稷下百家爭鳴中齊魯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題和核心交匯融合,形成一體,進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干核心,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將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連為一條不斷的長河。時間逝而不返,它帶走了壯麗,淘盡了英雄,也湮滅了平民,留下的只有散在的文化遺跡,這些文化遺跡在舞蹈上的呈現,就是山東各地不同形式與風格的民間舞蹈。海陽秧歌就在泱泱齊魯之地生根發芽,并逐漸流傳開來,經過歷史的洗禮,海陽秧歌在體態上呈現的樣式就是“曲”、“穩”、“提”的特征。
關鍵詞:齊魯文化 ; 海陽秧歌 ; 形態特征
Abstract: Qilu sinc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two countries has become the cent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following the rise of Confucianism, ink, and school, under the JiJi qilu culture in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with Confucian culture as the theme and core intersection fusion, form an organic whole, to become the backbone of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tinuity, the will be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a constant, the river of time gone and does not return it away, all the heroes, also annihilate the civilians, leaving only scattered cultural relics, thes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dance, is different form and style of folk dance in shandong Haiyang yangko took root and germinated in the vast land of qilu, and gradually spread, after the baptism of history, the style of haiyang yangko in the posture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ble
Key words: qilu culture; ?haiyang yangko; characteristics
海陽秧歌體態呈現出三種基本體態,分別是三道彎、含裹擰、提探旋,這三種體態一般情況不是固定的造型體態而是在流動中完成的,這也是海陽秧歌不同于其他民間舞蹈的體態特征。在運動中完成踏步體態,重要的是重心不斷的移動,軀干部分的提探擰、提擰、正臉腆腮、斜眼、腰部的運動在民間有“麻花腰”之說。
一、三道彎
“三道彎”是指人體的頭、腰、胯、膝以逆反向度呈S狀的形態,是中國民間舞蹈的典型共性體態,是許多民族地區舞蹈共有的形體造型美特點,并不只是某一民族地區的獨有。如:膠州秧歌、陜北秧歌、東北秧歌、安徽花鼓燈、云南花燈、傣族舞、藏族弦子、敦煌樂舞等等,體態上呈現的“三道彎”都廣為人知。“三道彎”反映了自然曲線美的原則,也是人疏松休整的自然形態。
海陽秧歌多是在流動中的“三道彎”,它是以腰為軸,以肩和腳的反向擰動所形成的,在運動形態中造成的三道彎,即在扭動形態上,沿著弧形S型路線動作、通過身體的前傾、后仰、兩側彎曲,擰動肩部、腰部、臀部、膝部而形成的。腰是動作的發力點,強調腰部的擰、轉、旋、提,以腰為核心的擰動清晰地呈現出身體在運動過程中的曲線美,即流動的“三道彎”體態。因為這種運動是腰在扭動時自然發散的動律,蘊含著深沉內在的柔性精神,加上海陽秧歌舞蹈運動節奏上的一驚一乍和運動路線的大幅度,所以就呈現出如大海波濤洶涌般的運動氣勢,形成波浪型動勢之中的間歇性“曲線定型”,這在海陽秧歌舞蹈的男女角色中都有呈現。
在女性體態上呈現出的“三道彎”的特征尤為突出。上肢的纏、擰、旋、轉、抻、探;氣息上的提、沉、收、放;腳下步法的踏、點、碾、跳、追等,加之身體各部位的配合運行而形成的動態上的上下翻飛,前后纏繞,左右旋轉,“三道彎”進而發展為圓形和螺旋形的運動線條。加上人物性格時而乖巧、逗俏,舞步時而用輕巧小步,時而用一步趕幾步。這樣舞步的節奏與人物內心節奏早就了海陽秧歌舞蹈的女性舞蹈動態上表現的脈脈含情,欲言又止,欲進又停,欲動先提,這與“三道彎”的體態韻律詩一脈相承的。
在男性體態上呈現出的“三道彎”的體態,最為突出的是“大夫”。從“大夫”的動態上看,膝部連續不斷既松弛又有控制的蹲顫是其內在的動作核心。“甩子”的甩、拋、旋、繞;步法上的走、跑、磋、點;頭部的俯、仰、腆、點;身體重心的前、后、左、右移動等,形成了整個身體大幅度的順、逆、橫、圓的不斷變化,因此引發出多種流動中的“三道彎”體態。
二、含、裹、擰
海陽秧歌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形成含、裹、擰的體態。從海陽秧歌的各種動作中可以看出,它是要求人體各部位動作,在同一時間里協同并列配合,形成舞蹈動作的整體感,就形成了“一動俱動”的運動規律。含、裹、擰的體態是由各部位節節相連,形成整體的動作鏈條和形態,分為靜止與流動兩種類型,但主要是在流動中得以體現。
如果我們把人體分為根、中、稍三節,就是人體以腿足為下部根結,身軀為中部軸心,手臂與頭為上部稍節。各部位又可再分三節,下部腿、膝、足;中部胸、腰、胯;上部頭、頸、腮;手臂有肩、肘、手,同時腳又可分為踝、掌、趾;手有腕、掌、指。含、裹、擰這一體態的運動過程,整體上表現的特征是根結起、中節跟、溶于稍節。它是以腰為中心樞紐,發力啟動,帶動肩、臂、頭、臂、膝、足等部位,同時運用的力延伸到指、趾稍節。含、裹的運動在身體上的表現為卸胛回胸,卸胛是下降放寬肩胛骨的距離,肩胛骨向兩側橫拉包裹的同時胸部須向下,將圓形胸廓向后靠并使之定形,形成陰面凹圓陽面凸圓的形狀。這樣獲得力量與整體身體漲縮一致,就形成了含、裹的體態特點。
體態上的含、裹、擰,表現在動作上即為“韌性”。在氣息上的特點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順令沉著,要求柔中蓄剛,剛柔相濟,精神內斂,形神合一。“以心行氣”,其關鍵是指“心勁”,有了一定的“心動”動作上才能體現出“仁”與“韌”的特點。“以氣運身”,其關鍵是指“呼吸”,呼吸的方法一般分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兩種,海陽秧歌在呼吸上的特點多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優點是容量大,從而能使流動的體態呈現出深沉、穩沉、平穩的效果。
三、提、探、旋
提、探、旋三者綜合呈現的體態,動勢鮮明,意蘊深刻。動勢上表現為上欲動下自隨,下欲動上自領,上下動中間攻,中間攻上下合,內外相連,前后左右相應而動,由此產生的意。意是指心之所思,情之所在。“心為主宰”、“意在動先”。意突出的作用就是使動作有情意貫穿從而產生動人的意蘊和感人的魅力。由提、探、抻的體態在運動過程中產生大幅度地多種路線。如按、撫、橫、分、閉、開、合之力等,雙臂與軀體配合上下對撥拉長,同時雙臂和軀體在開合之勢上又行走圓形軌道,形成了縱波出提按之力,以橫波出開合之勢,縱橫高低進退互用,其創造形象宛如龍游滄海,浪花滾翻,氣勢浩蕩。
提、探、旋的體態特別強調感受身體的姿勢和動態。人的一定的心理狀態表現為一定的行為方式及身體姿態,同時一定的行為方式及身體姿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的心理狀態。運動過程中形成多種力量,力量的運用有奇趣橫生之感,四肢終歸一貫,運勁如抽絲。動時不要散了均整,不動時不要減低力量。肩撐、肘橫、腰彎、頭頂更多增強頂縮力,腰胯如輪,扭、挫、提、宣交叉互換,手臂的摟、纏、鉆、翻、揚、擰之力。特點為高則揚其身,要有增長收斂之意,低則縮其身,要有鉆提放縱之形,縱則放其勢,勇往搜索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合分爭力,即為提、探、抻的力行走向。
另外,完成這一體態還應注意力感和氣息。自然地氣息產生了力的走向,通過力的走向產生了線形。海陽秧歌要求是把呼吸和身體的拉長,都要同時做到一個極點,拉長的概念就是指身體的拉長,延伸到無法延伸的程度。從氣息上來說,也是一種拉長,之所以海陽秧歌能夠產生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
結語
山東地處溫帶氣候,這里四季變化分明,對于海陽秧歌也有一定的影響,在這片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修飾、審美意識及道德觀念。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既要有海上的生活,又要有耕作,還要上山打柴。因此,人們離不開捕魚、耕作、打柴。如:磨拐子,就是來自生活中人們推磨;跑驢在膠東地區非常的普遍,因為過去交通不便,毛驢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騎著毛驢回娘家,這是經常的事情,也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貨郎擔,從前貨郎走街串巷的做小買賣,帶來些人們生活日用品,他走的地方多,信息量大,人們靠他來交流,知道一些外鄉的事情;如王大娘和錮漏匠,傳說王大娘是個不下雨的旱精,錮漏匠是土地爺變的,為了人們不受干旱,來到人間,把王大娘的缸打碎好下雨,消除干旱。人們多表現的都是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東西。所以,海陽秧歌在體態氣勢上表現出一種穩沉沉的感覺,強調動態的端莊、穩沉,又不失豪放、爽快。
參考文獻:
[1]論藝術風格[M]. 求真出版社 , 何西來, 2013
[2]山東海陽秧歌教程[M]. 上海音樂出版社 , 田露, 2012
[3]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統、典型組合源流分析[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潘志濤, 2010
[4]齊魯樂語[M]. 齊魯書社 , 張桂林, 2009
[5]舞蹈藝術概論[M]. 上海音樂出版社 , 隆蔭培, 2009
[6]藝術人類學新論[M]. 民族出版社 , 王建民, 2008
[7]人類學[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美) 科塔克, 2008
[8]文化人類學概論[M]. 中山大學出版社 , 周大鳴, 2008
[9]一個人的民間視野[M].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劉曉春著, 2006
[10]中國民族民間舞論壇論文集[M]. 中國文聯出版社 , 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中國民族民間研究中心編,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