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清
摘 ?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一切教育的影響都必須通過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投入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都需要由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積極的參與才能體現出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用樂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探究如何構建初中語文樂學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樂學課堂;有效構建
興趣作為驅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對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高效課堂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展示課堂教學魅力,讓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過程中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
一、營造愉悅課堂氛圍,活躍學生身心
創造民主、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煥發課堂活力的前提條件。課堂教學應當為學生創造一種愉悅、有強烈求知欲望和積極探求知識的心理氛圍。當人們的心情變得輕松時,他們的身心自然會處于一種最佳的學習狀態,各種潛能也能得到很好發揮。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營造樂學氛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動物笑談》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導入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在平時容易接觸到的動物的聲音,讓學生猜一猜都是什么動物。然后通過多媒體將動物的動態影像呈現出來,在對話交談的過程中讓學生說說自己曾經與喜愛的動物之間發生了哪些有趣的難忘的故事。這種教學導入方式能引導學生迅速放松身心投入到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將注意力引入要學習的課文中,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有話題可以說,活躍課堂氛圍。
二、巧用趣味化教學,引導學生“樂學”
傳統的語文課堂往往是教師掌握著“話語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囿于中考應試的教學壓力,往往會采用單一的“灌輸式”教學向學生傳授應試相關知識,忽略了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被當作一個容器,被動接受知識。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采用趣味性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比如,在教學《春》一課時,教師先播放一段班得瑞的輕音樂《春野》讓學生傾聽欣賞。在歌曲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聽完這首歌有什么感覺!這首歌歌唱的是春天,它有什么特點?很多學生對這首歌認知度不高,導致在回答問題時不知所云,也沒有端正學習態度。為此,筆者轉換一種思路,播放了小蓓蕾組合的《春天在哪里》。這首兒童歌曲的歡快旋律很快勾起了學生兒時的回憶,喚醒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學習態度轉變后導入新課,學生在愛學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課堂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善學”
“自主合作快樂高效”是新課改理念下適應新課標要求的教學追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充分認識到自主在學習過程中占據著基礎地位,合作是學習最有效的手段,快樂則是學習過程中的亮點所在,高效課堂的構建是學習的最終目標。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促使其善學、會學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首先,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能夠充分認識到自己是作為學生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開展教學的,在教學中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有效養成。針對學生自學能力養成,教師可以在每節課前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提前預習解讀,通過導學案的輔助將自學過程中的出現的疑難問題做標記,以帶著問題聽課,實現更好的學習效果。其次,教師在課堂中要能夠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回答質疑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具體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問題,以問題為導線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任務,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質疑的精神,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學有所獲。最后,教師還要在課堂中給學生留出足夠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和互相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養成勤于思考和善于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比如,教師在教學課堂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交流討論,在小組間互評的過程中指出優缺點。在自主學習中讓學生習得課文內容,掌握表達方法技巧,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樂學應當是語文課堂的主線,是學生自由、快樂表現自我和積極主動釋放個人潛能的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為學生創設和諧、愉悅的學習情境氛圍,通過趣味性的教學引導學生樂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善學,在循序漸進的教學推促下構建語文樂園,讓學生在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中習得知識,形成能力,實現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先敏.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樂學四步法”[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05):124.
[2]何井忠.營造樂學語文的課堂氛圍——淺談初中語文教學[J].法制與經濟(下半月),2007(07):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