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惠
摘 ?要:教育部在2011年提出英語學科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為英語教學重心轉移定下了基調。本文以小學生及譯林版教材為研究對象,針對課堂教學現狀中學生思維的缺失與無效,深挖文本,引領學生積極建構,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以更好地培養英語素養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思維;英語核心素養;綜合運用能力
出于應試教育的桎梏,教師更重視記憶、理解以及一部分的知識應用,對語言學習過程中發展分析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維的關注遠遠不夠,對運用高階思維來發展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也存在不足,英語教學對思維的培養仍處于較低水平。學生對于教材的依賴,對于教師的依賴,已經使他們成為了“記憶的機器”。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師更應注重學生思維意識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何給予學生一把開啟思維的鑰匙,根據學生的年齡及學習特點引導思維、創生思維,提升思維的價值,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是目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預設,但更需要變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是一個動態的個體。由于過于強調書本知識的權威性和絕對性,過分強調教學的預設性,使教學變成了知識灌輸的過程。雖然教學中教師也可能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但教師是學生發言直接的、絕對的評判者。學生常常不是通過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而是在猜測教師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長此以往,學生問題意識顯得比較淡薄,思維的能力也在逐步退化,因此,我們的課堂更需要變式,需要在變化中強化學生的思維意識及能力。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是單維度的,需要多元化。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教材知識”要變為“教學內容”,還需要教師的“加工”。教師要研讀教材,深挖文本;要研究學生,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根據教材知識的發展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選擇和組織“結構化”知識,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建構。
一、深挖文本——激活思維
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其最大的優點是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體系編寫。四個方面緊密聯系、融為一體,既吸取國外教材注重交際、情景真實的優點,又發揚國內以往教材結構清晰、系統性強的長處,以利于學生在掌握語言基本結構的同時獲得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句型不是通過機械性的單句操練進行教學,而是溶化在有情景的對話之中,只要學生能夠認真學習、勤于思考、細心梳理、感悟和總結,就可以使學生初步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逐步得到有效培養和發展。
T:What can you do at a Music/a PE/an Art/an English lesson?
Ss:I can...at a Music lesson.
Ss:I can...at a PE lesson.
Ss:I can...at an English lesson...
T:Wonderful! All of you can do different activities at different
lessons. What can you do after class?
Ss:...
分析:經過前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本單元的語言項目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此處的導入既復習鞏固前面板塊的內容,強化了對主體課文的理解,又很自然地將話題從“What can you do at class?”延伸到“What can you do after class?”,保持了話題的延續性,點明了本課討論的重點:課后能干什么。
二、積極建構——創生思維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新信息進入已有經驗系統后,對已有的經驗系統產生影響,導致經驗系統的重組和改造,它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建構的,而不是單純的提取。讓學生帶著疑問,在已有學習經驗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在教師的點撥下,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最自然狀態。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建構的過程,知識是個體經驗的合理化,而不是說明世界的真理。課堂缺失了學生思維的積極建構,所有的知識獲得將是蒼白的、空洞的。
【例】譯林版小學英語6上Unit 5 Signs
本課story time作為第一課時進行教學時,學生在理解掌握上困難較多:
① 文中涉及了三個公共標志的新詞組以及其他多個詞組。
② 學生應該能夠用自己的話語“can 或can’t”表述公共標志的含義。
③ 作為語篇教學,本課的第一目標還是要引導學生能夠用簡短的話語概括全文。
針對這些困難,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模式:
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關鍵詞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在can和cann’t的對比中理解,很快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句型,并能用自己的話表述各個標志的意義,從而實現了對整個語篇的復述。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在引導學生自主思維的基礎上展開,解決新單詞,尋找關鍵句,引導簡短復述,教師有意識地點撥,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積極地建構,由點到面,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任務,在思考中解決問題。
三、思維導圖——淬煉思維
人的思維能力不是天生的,通過訓練可以提高。思維導圖訓練就是對學生左右腦功能全面開發的訓練。任何創新都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始于靈感形象,成于抽象思維。思維導圖是用圖像和聯想進行思維的工具。它衍生于對文本思維想象的形象解讀,反過來又影響著人們對文本、思維想象的再認識,彌補了文與圖各目表達上的不足,使學習成為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使書與圖的對立統一于“思維導圖”,體現了語言、文字、圖像三者之間密切的關系。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有利于克服傳統教學中常見的線性思維模式的消極影響,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多角度、多維度地看待問題、研究問題,不斷體驗新發現,積累新收獲,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淬煉。
結束語:
有效的英語教學,給予學生的影響應該是多元而立體的,有知識的豐厚、技能的嫻熟,更有方法的領悟、思想的啟迪、精神的熏陶……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握住時機,立足英語學科素養,有效敦促學生學會思維,形成思維,發展思維。當然,教學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教師的技巧運用得如何,而在于引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逐步由“思維品質”走向“品質思維”,這是更高的教學訴求。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提高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策略》,《基礎教育研究》,2006,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