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芳
摘 ?要:游戲是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幼兒在幼兒園的主要生活是玩耍,在各種游戲中,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智力得到開發,對世界的認知也逐漸提升。但幼兒對于游戲的自主性較低,幼兒教師需要激發幼兒的自主性。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幼兒一定的權利,讓他們自行選擇自己的游戲方式。只有激活了幼兒的自主性,幼兒游戲活動的施展才會更加有意義,最終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幼兒;自主游戲;激發策略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天生好動,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可見幼兒游戲的重要性。在傳統的幼兒游戲中,常常是由教師指定特定的游戲名稱,讓幼兒聽從教師的指令進行各個環節的游戲。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的教學與指導方式應發生轉變,將幼兒的地位體現出來,讓幼兒在自主的環境里參與游戲,體現游戲的育人價值。結合多年的幼教經驗,筆者認為,要想提升幼兒參與游戲的自主性,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興趣
愉悅寬松自主的氛圍能激發幼兒無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拘束太多的環境反而讓幼兒的自主性無法發揮。為此,教師應為幼兒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游戲環境。為了激發幼兒的關注力,在游戲開展之前,筆者一般都會為幼兒創設一定的游戲情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吸引幼兒自主參與到游戲中來。
例如,在“今日我是值班小護士”游戲中,在游戲的開始階段,筆者先將準備好的聽診器、體溫計等展現出來,然后問幼兒:“你們誰能告訴老師,這個是干嘛用的?”幼兒們紛紛搶答。在幼兒們知道這些“醫用物品”的用處之后,筆者激勵他們:“你們知道這些物品怎么用嗎?給大家做個表演如何?”如此,每個幼兒拿到一定的物品,有的幼兒穿上白衣,儼然一個個專業的醫生一樣。在這樣的情境創設中,幼兒們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他們既感到好奇,又感到富有趣味性,最終這節游戲活動比較成功。
二、挖掘材料,營造游戲參與環境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學前兒童的智慧多數源于材料。適宜的材料是幼兒進行想象和聯想的基本動力,在傳統的區域材料投放中,幼兒園及教師通常為幼兒投放一些沒有創新價值和富有挑戰性的材料,導致幼兒參與游戲的趣味全無。在新的教育發展形勢下,幼兒教師應為幼兒的長期發展考慮,為幼兒投放一些富有創新和趣味的材料,激發幼兒的創新發展能力。
例如,在進行科學游戲“紙的力量大”時,筆者為幼兒準備了積木橋墩(橋墩固定)、白紙、本子(每份數量相同,用于操作)、記錄紙、記錄筆。然后給幼兒講述探索游戲的基本原則,將圓圓的積木固定成橋墩,然后讓幼兒自主研究紙張承受本子的重量狀況。在這個過程中,每進行一次實驗都要幼兒將自己的實驗狀況記錄來。最后幼兒發現:紙張的數量越多,承受的本子重量就越多。在這樣的科學小游戲中,每個幼兒得到了尊重和自主權,他們參與游戲的主動性更高,對游戲的興趣更足,對游戲的總結更積極,游戲的效率自然就高。
三、給予自主,提升幼兒生活認知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有思想的“小天才”,他們的腦海里有各種奇異的想法。如果教師能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并給予幼兒參與游戲的自主權,那么游戲的內容將會更加多樣,對于幼兒的成長都是很好的推動力量。教師應讓幼兒玩自己想玩、喜歡玩的游戲,使得幼兒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
例如,為了讓幼兒明白交通規則,在游戲前期,筆者先通過多媒體的形式為幼兒呈現不同的角色進行自主選擇。比如對車感興趣的小朋友主動要求做車主,可是大家都想騎車或開車,車不夠怎么辦?要想實現馬路上行人的人身安全,交通不堵塞,還應該有什么角色?幼兒在討論中最終能協商出不同的角色扮演,有的扮演了交通指揮員,有的幼兒扮演了過路人,有的幼兒扮演了開車司機,還有的幼兒扮演了交通燈的控制員。在各種角色的扮演中,每個幼兒都明白了要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在比較自主的游戲環節中,每個幼兒依據自己想到的交通人員進行角色的扮演,在充分自主的表現中使得游戲的情節更加精彩,內容更加充實豐富。事實證明,只有將幼兒的自主權激發出來,才能推動幼兒參與游戲的主動性,只有在無拘束的條件下,幼兒的思維才會被解放,才能讓他們在游戲中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
綜上所述,幼兒園游戲是推促兒童認識和探索世界,促進其身心各方面能力成長的重要形式,通過多樣的游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還能促進幼兒動腦、動手能力的提升,讓他們的智力水平、社交能力和組織協調等多方面都有較好的發展。實現高質量的幼兒游戲,離不開幼兒教師的支持和指導。幼兒教師應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應挖掘豐富多樣的材料,營造游戲的環境,讓幼兒在材料的刺激下產生參與游戲的動力。教師還應給予幼兒自主權,讓幼兒自由發揮,自由創造游戲。激發幼兒自主參與游戲的方式還有很多,幼兒教師要進行多方面的研究與嘗試,相信幼兒的游戲將會更加多姿多彩,幼兒的個性潛力將會無限放大。
參考文獻:
[1]姚敏.幼兒自主游戲中的教師指導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7(36):175-176.
[2]陸玲.我的游戲我做主淺談幼兒園自主游戲的開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