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明 殷俊才
教學是教師工作的全部,這是從教學的概念引述的。教學,總是以教為主體,教師從如何利用教材、如何吃透教材、如何把教材內容教給學生考慮,基本上是從教師“本位”、教材“本體”、教法“本身”著眼,以追求教法的“后天效應”、教材的“固有效應”和教師的“主觀效應”為目標。如果教師真能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不錯的。不過,這畢竟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是永恒的智者;教材,是無上的權威;教法,是不變的法則。而學生,是教師的“模特兒”,是教材的“追隨者”,是教法的“試驗品”。
“學教”,就是深信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人格是平等的,年齡距離不應是地位懸殊的資本;就是確信教學不僅相長,而且互補,沒有完全聰明的教師和沒有亮點的學生;就是相信最終能取悅學生的不是主觀的臆想,而是對象客觀需求的滿足。具體而言,“學教”就是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從學生可接受角度落實教學內容,就是讓課程、教材和教法適應學生,而不是反過來讓“死東西”束縛“活機靈”,再具體一點,就是“備課”要“備人”,做到課前要有“人”,課中要有“文”,課后要有“仁”,把教學過程演繹成生命活力、思想激蕩的過程,把傳授知識過程提升到素質形成的過程,完成對知識的消化、能力的磨礪和思想的咀嚼,從而使授者和受者同步歡悅,同時進步。倡導教師在備“教案”時,同時備“學案”,帶著兩份“主案”上課堂,至少讓人們看到他們對教學對象的尊重和對教育規律的正視。
巧解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分離比的問題
張慕黎1 ?周秋平2
(1. 湖南省長沙市明達中學;2.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第一中學)
一、妙用“合并同類型”巧解特殊分離比
(1)“和”為16的特殊分離比成因
①基因互作:
類型 F1(AaBb)自
交后代比例 F1測交
后代比例
Ⅰ 存在一種顯性基因時表現為同一性狀,其余正常表現 9∶6∶1 1∶2∶1
Ⅱ 兩種顯性基因同時存在時,表現為一種性狀,否則表現為另一種性狀 9∶7 1∶3
Ⅲ 當某一對隱性基因成對存在時表現為雙隱性狀,其余正常表現 9∶3∶4 1∶1∶2
Ⅳ 只要存在顯性基因就表現為一種性狀,其余正常表現 15∶1 3∶1
②顯性基因累加效應:
a.表現:
b.原因:A與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顯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強。
(2)“和”小于16的特殊分離比成因
成因 后代比例
① 顯性純合致死
(AA、BB致死) 自交子代
AaBb∶Aabb∶aaBb∶aabb=4∶2∶2∶1,其余基因型個體致死 測交子代
AaBb∶Aabb∶aaBb∶aabb=1∶1∶1∶1
② 隱性純合致死
(自交情況) 自交子代出現9∶3∶3(雙隱性致死);自交子代出現9∶1(單隱性致死)
二、基因完全連鎖遺傳現象的分析
基因完全連鎖(不考慮交叉互換)時,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其子代也呈現特定的性狀分離比,如下圖所示:
三、基因互作與性狀分離比9∶3∶3∶1的變式
性狀分離比9∶3∶3∶1的變式題解題步驟
四、致死效應引起的性狀分離比的偏離
解答致死類問題的方法技巧
(1)從每對相對性狀分離比角度分析。如:
6∶3∶2∶1?(2∶1)(3∶1)?一對顯性基因純合致死。
4∶2∶2∶1?(2∶1)(2∶1)?兩對顯性基因純合致死。
(2)從F2每種性狀的基因型種類及比例分析。如BB致死:
五、基因累加引起的性狀分離比的偏離
基因遺傳效應累加的分析
相關原理 舉例分析(以基因型AaBb為例)
自交后代比例 測交后代比例
顯性基因在基因型中的個數影響性狀表現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4∶6∶4∶1 AaBb∶(Aabb、aaBb)∶aabb=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