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耘天
摘要:“花鼓燈”舞蹈是典型的漢族舞蹈,一直是淮南淮北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2006年“花鼓燈”舞蹈被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試點項目中唯一入選的漢族舞蹈。舞蹈服飾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淮北、淮南人民民風民俗的真實寫照,也是漢族傳統文化在服飾上的體現,具有善舞性和裝飾性的特征。服裝構成相對復雜,它通過具象的外化形式反映了沿淮河沿岸人民的審美心理,同時也強化了花鼓燈舞蹈突出的風格特征,與“花鼓燈”舞蹈一樣具有豐富的價值。
關鍵詞:“花鼓燈”舞蹈;服飾;設計
前言
安徽“花鼓燈”舞蹈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流傳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個縣、市,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這是一部情節簡單的小戲,由舞、歌、鑼鼓等打擊樂演奏、表演。作為一種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代表兩淮地區民俗文化的民間舞蹈門類,其表演服飾以兩淮地區的民間生活服飾為基礎的,并隨之發生了改變。正因為如此,“花鼓燈”舞蹈服飾也必然具有南北兼容、風格多樣的風格特點,展現出了兩淮人民長期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是在特有的文化生態環境下孕育而出的服飾文化。因此,對“花鼓燈”舞蹈服飾的思考與研究,不僅能讓我們對淮河流域的服飾風格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對產生和發展該服飾的文化生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花鼓燈”舞蹈服飾的概述
(一)“花鼓燈”舞蹈的概述
花鼓燈最初主要用來受雇驅邪避災或街頭行乞,后來又發展成為勞動之后的自娛自樂節目以及節日慶典。當時著名劇作家孔尚任曾寫下《舞肩詞》,詞中用“一雙紅袖舞紛紛,軟似花枝亂似云。自是擎身無妙手,肩頭掌上有何分”來真實生動地描繪“花鼓燈”舞蹈的優美動作和精湛技巧。盡管如此,它也只是作為非官方的邊緣藝術出現。花鼓燈的低水平傳播和它最初作為謀生手段的使用使它的藝術形式極其強大和包容。在北宋之前,花鼓燈還只是一種簡單的儀式舞蹈。由于觀眾的審美要求和街頭藝人吸引觀眾的現實需要,它不斷吸納其他形式的藝術表演,包括山歌、民間小調、戲曲曲藝、武術、雜技等,并在晚清將其高度整合為一門系統的表演藝術。20世紀二十年代,在向外傳播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地城來命名的三大藝術流派——懷遠、風臺和穎上,涌現出《搶板凳》、《搶手絹》、《游春》等具有角色塑造和故事情節的傳統舞蹈節目。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更是達到了“花鼓燈”舞蹈的藝術高潮。三十年代末,“ 花鼓燈”舞蹈進入了一個低谷。這種緩慢的發展狀態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3 年,安徽“花鼓燈”代表團在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表演,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從五十年代開始,在專業人士和民間藝術家的合作下,創作出大量的經典舞蹈節目,如《淮水舞韻》、《歡騰的花鼓》及一些大型舞劇如《摸花轎》和《玩燈人的婚禮》。這些節目在國內外的比賽和演出中都表現優異。2008年“花鼓燈”舞蹈更是舞進了“鳥巢”,成為奧運會開場舞之一,實現了“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歷史性突破。
(二)、“花鼓燈”舞蹈服飾構成
“花鼓燈”舞蹈服飾是指“花鼓燈”舞者在特定場合表演舞蹈時所穿著的服裝、鞋子、帽子及其配飾等。“花鼓燈”舞蹈服飾為“花鼓燈”舞蹈服務,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就需要不同的舞蹈服飾配合才能完成整個表演。“花鼓燈”舞蹈表演形式按參于者的數量可分為四種類型: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在“花鼓燈”舞蹈的表演中,所飾演的角色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演出服裝。
花鼓燈舞蹈服飾可分為六個部分,即發飾、上裝、下裝、舞鞋、配飾和展示人物性格的道具。由于長期以來,花鼓燈集中體現為臘花、鼓架子、傘把子在鑼鼓伴奏下載歌載舞形式。那以下就以花鼓燈展演的典型角色,女角臘花和男角鼓架子為例,分析其表演服飾。
1、女角臘花的舞蹈服飾
(1)頭飾:懷遠、鳳臺地區的“蘭花”通常有一根辮子懸掛在腦后,頭戴粉紅、大紅色絹花球,前額帶“勒子”,潁上地區則多帶彩色坎球,兩側垂彩帶于胸前。
(2)上裝:立領、右翻領、大襟短褂,大部分為紅、白、藍三色。裝飾圖案主要是花卉紋圖案, ,繡于上衣前部,懷遠、鳳臺地區還喜歡在前片采用拼接的手法進行裝飾。在袖口、領口、下衣擺處也會有所裝飾
(3)下裝:中式褲或百褶裙,顏色多是紅、藍、白三色,在褲腳和裙擺處做裝飾,百褶裙面上繡有花鳥等圖案。
(4)舞鞋:在過去,舞鞋被稱為翹板鞋,也叫襯子,即在三寸繡花鞋里內襯翹板,方便腳大的男性表演者穿著。如今的舞鞋大多是軟底布鞋,顏色大多為紅色或白色,并在鞋頭裝飾線球或繡花圖案。
(5)配件:風臺、懷遠地區多在腰間系圍裙,并在其上進行裝飾。穎上地區多在上衣外罩網穗,就是一種簡化的云肩。
(6)道具:手帕和折扇,顏色和衣色要相匹配。
2、男角“鼓架子”的舞蹈服飾
(1)頭飾:用絲綢或棉布包裹頭部,主要為藍、白、黃三色。
(2)上衣:立領或敞領中式褂,主要為黃、白、藍三色,門襟、衣擺、袖口處做
簡單裝飾,裝飾紋樣以云紋、龍紋等傳統圖案為主。
(3)下裝:中式棉質或綢制長褲,褲腳多收緊。主要為藍、白、紅、黃四色,在
褲腳或褲縫處可做裝飾。
(4)鞋:一般為平底布鞋或緊口短靴。主要為深色如黑色、藏青色。
(5)配件:男裝的配件一般就指背心,大多為對襟、無袖,采用棉或綢制,色彩和整
體服裝色彩搭配,主要用紅、黃、藍、白等色,裝飾在開襟袖口等處。
三、“花鼓燈”舞蹈服飾的特點
(一)“花鼓燈”舞蹈服飾與“花鼓燈”舞蹈的關系緊密
舞蹈服飾是舞蹈的形式,舞蹈是舞蹈服飾的內容。其中舞蹈作用于服飾,服飾起輔
助作用。“花鼓燈”舞蹈在其悠久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表演流派,而表演流派在舞蹈表演上的差異性直接影響到他們服飾風格的差異。舞蹈服飾作為舞蹈表演的一部分,擔負著塑造人物形象和輔助舞蹈動作的雙重任務。不同的舞蹈角色需要不同的舞蹈服飾與其相匹配,不同的舞蹈動作對舞蹈服飾又有著不同的功能性要求。簡而言之,“花鼓燈”舞蹈和“花鼓燈”舞蹈服飾密切相關,兩者密不可分。
(二)不同的表演風格促成了不同風格的舞蹈服飾
“花鼓燈”舞蹈同其它民間舞蹈一樣,其表演目的是從最初的娛神發展到娛人、自
娛。發展早期,出于對鬼神的敬畏、巫術心理和功利目的,為避免因穿戴隨便得罪鬼神
而降禍,百姓們總會拿出最好最新的、富有祥瑞意義的服飾,來修飾打扮自己。“因此
表演者的服裝就形成了與簡單樸素的常裝所不同的盛裝。由于在民間,女子婚嫁時的服
飾是最華麗隆重的,扮相是最明艷動人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舞蹈服飾的裝飾性要
求,因而被很多民間舞蹈吸收和采用。當發展到娛人、自娛的階段,表演就是為了再現日常生活中的人或事,以此來表達自我情感和對世事的態度。所以此時的演出服飾就是人們日常生活時的穿著,是一種常裝服飾,也就是處于發展中期的“花鼓燈”舞蹈服飾。這種服飾突出的特點就是隨意性和功能性強。它雖然沒有華麗宏偉的服裝,但簡單自然,較適合人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舞蹈服飾的功能性要求。這種將服飾重點從裝飾性向功能性轉變的流變特點也發生在很多其他民間舞蹈服飾中,如秧歌、云南花燈舞等。其實這種流變現象在本質上是來自舞蹈藝術自身的發展、變化,它是與舞蹈藝術的發展階段相吻合的。這一結論也適用于“花鼓燈”舞蹈服飾。
(三)在舞蹈服飾的功能性和裝飾性的側重點不同
懷遠、風臺地區的表演風格是優美、熱情、灑脫,穎上地區的表演風格則是莊重、嚴謹。前者強調身體語言的表達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后者強調舞蹈結構的嚴謹和形式美感,這就直接導致兩者在功能性和裝飾性的側重點不同,即前者注重“功能性",
后者注重“裝飾性”。“花鼓燈”舞蹈是一種富有包容力和生命力的民間藝術,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花鼓燈”舞蹈形成了不同的表演流派,而不同的表演流派又促成了不同的服飾風格。一方面,“花鼓燈”舞蹈結合了當地的山歌和民間小調,完善唱腔曲調,并追求服飾形式上的華美、艷麗。潁上派舞蹈服飾就是強調服飾的審美要求,重視其“裝飾性",所以會在裙裝上繡有大面積的花鳥吉祥圖案,褶邊和裙擺以及上衣的衣擺都會裝飾花邊和網穗。如當地的女角-直保持著身披云肩的表演習俗。雖然云肩只是簡單的用金色絲線編織成網罩于短衫外,但醒目的金色和周邊形成流蘇狀的尾穗,隨著動作輕輕擺動時,著實給舞蹈的裝飾性和審美性增添許多色彩,是舞蹈服飾強調靜態造型之美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花鼓燈”舞蹈又積極吸收雜耍、武術的精髓,提高舞蹈動作的技巧,并從日常生活不斷創造新的舞蹈語匯,強調肢體語言的表情達意。因此,舞蹈服飾有較高的功能性要求,而裝飾性要求則較低。懷遠、鳳臺“花鼓燈”舞蹈服裝大多以褲子為下裝。這是因為褲裝比裙裝的活動范圍大,適合下肢做各種旋轉和屈伸的動作。總之,正是由于懷遠和鳳臺兩地的舞蹈比潁上地區的舞蹈動作幅度大,所以才會形成在服裝結構和款式上的諸多不同之處。這正是反映了舞蹈服飾適應舞蹈動作的功能性。
四、“花鼓燈”舞蹈服飾保護問題
(一)“花鼓燈”舞蹈服飾保護意義
“花鼓燈”舞蹈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動態呈現,“花鼓燈”舞蹈服飾就是漢族文化的物化和外化形式。民間“花鼓燈”舞蹈源于“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舞蹈用的“大岔傘”相傳是取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行時使用的“華蓋”,而它的演出多在春節、元宵燈節、廟會等漢族民間民俗節日上等等。總之,“花鼓燈”舞蹈從產生、發展到成熟都是立足于漢族傳統文化的大環境下。正是漢族人民積極樂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孕育出“花鼓燈”舞蹈以及傳統舞蹈服飾。因此,保護“花鼓燈”舞蹈服飾,也就是保護漢民族最本源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規模進程中,要想始終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抵制住別國的文化侵略,不保護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樹立強大的民族自信心,是不行的。
“花鼓燈”舞蹈服飾具有歷史性、地域性、大眾性的文化屬性,“花鼓燈”舞蹈服飾同“花鼓燈”舞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它很好的將舞蹈美融于服飾美之中,使舞蹈服飾兼具雙重功能:協助角色塑造、適應舞蹈動作的實用要求和滿足人體動、靜態造型美的審美要求。所以,“花鼓燈”舞蹈服飾可以作為-種民間藝術的物化,是中華民族的服飾審美在舞蹈藝術中的運用。保護“花鼓燈”舞蹈服飾就是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就是對民間藝術的保護。
(二)“花鼓燈”舞蹈服飾保護措施
圍繞建立“花鼓燈”舞蹈服飾的研究課題和保護“花鼓燈”文化生態壞境,全方位開展“花鼓燈”舞蹈服飾的保護工作。通過建設一批“花鼓燈”舞蹈服飾的主題博物館和文化中心,搶救一批具有重要服飾文化價值的服飾史料,成立以 “花鼓燈” 舞蹈服飾的專門性研究機構,對“花鼓燈”舞蹈服飾進行更加深入的保護和研究。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對“花鼓燈”舞蹈服飾的重視程度。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花鼓燈”舞蹈服飾不僅僅是一種舞蹈服飾,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同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輕視、忽略,更要將這種保護工作列入議程,并實施各種保護措施。
2、 建立“花鼓燈”舞蹈服飾的研究課題,彌補理論上的缺失。將“花鼓燈”舞蹈服飾作為新的研究課題去展開,以服飾文化作為對“花鼓燈”研究工作的新突破口,積極保護各種有關服飾方面的資料。
3、建立“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區和服飾主題博物館、服飾文化館。建立“花鼓燈”
原生態保護區是從根本上保護“花鼓燈”舞蹈產生的文化生態壞境。建立服飾文化館,可以通過陳列的服飾實物,既是從另一個角度去記錄“花鼓燈”藝術的發展歷程,也是對參觀者進行一次以傳統漢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服飾文化教育。這將有助于擴大“花鼓燈”舞蹈的影響范圍和傳播傳統文化,進而促進了“花鼓燈”舞蹈服飾的保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蝶,關于“花鼓燈”舞蹈服飾的研[D].江南大學,2010
2.潘建華,演藝服裝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3.孫強,安徽花鼓燈傳統舞服研究[J].呂梁學院學報,2014,4(0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