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要:瑞安“清明早”茶曾被列為浙南四大名茶之一,但是近年來,瑞安茶產業發展呈滯后萎縮狀態。而地方人民對茶的研究重視程度不足,中國是茶文化大國,文化又是茶葉成名的重要因素,“清明早”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它的文化底蘊值得挖掘。本文將從瑞安“清明早”的空間分布、時間距離與社會實踐三個方面展示其身為名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瑞安“清明早”;名茶;文化底蘊。
引言:
作為溫州的四大名茶其中之一的“瑞安清明早”,它主要分布在瑞安市和浙江的部分茶區。原先的產地是瑞安潘岱鄉。在明代時,它曾經被封為貢茶。目前主要分布在馬嶼、高樓、湖嶺、陶山等西部山區。“瑞安清明早”作為瑞安市首枚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溫州地區也是屬于珍貴的品牌。
根據安徽農業大學王鎮恒、王廣智對名茶的定義歸納,瑞安的“清明早”茶符合許多的條件。但是對于瑞安“清明早”的研究與規劃甚少,基本沒有涉及名茶的歷史文化底蘊的研究。作為浙江省地方茶農創制的名茶,這些年來,產業發展卻滯后明顯,因而,“清明早”的文化底蘊與價值亟待人們的關注,并以此來帶動發展。本文將從瑞安“清明早”的空間分布、時間距離與社會實踐三個方面展示其身為名茶所蘊含的文化底蘊。
一、空間分布
從空間分布的角度,名茶從屬于一定區域的文化建構。[2]因此,瑞安“清明早”作為地方名茶,最能體現區域的文化建構。瑞安市位于浙江省的東南部,擁有許多種地形如山地、丘陵島嶼等,農業有比較強的綜合性。全年都沒有極端的氣溫,冬天時間短夏天時間長,季節間的分界線比較明顯,無霜期時間長,降水量的布局平均,光和日照的時數較多,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將近20度。光和熱的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因為優越的自然條件,所以十分適合茶樹的生長,這里提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的背景。
瑞安清明早茶的產地是以洪地為中心,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如高樓陶山等地。有機的肥料會進行施放,通過有序合理的管理,形成自然的環境。這與高樓的城市分布有關,城鄉的文化的和諧建構,進行空間資源的有效利用。陸域土壤硒含量高,硒元素有助于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所以種植出來的富硒茶也有這樣的功效。硒元素會使抗體、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加速,淋巴細胞的增殖增速。茶園因為地處鄉下,還沒有被城市開發,保持著原始的生態環境,是全國少有的連片無公害茶葉基地,生產的茶葉質量上乘。
所以,從瑞安“清明早”的地理空間分布,可以看出地方文化的建構。而地方文化的建構有為名茶增厚了文化底蘊。
二、時間距離
在歷史的時間跨度中,瑞安市的茶葉種植有著悠長的歷史,早在唐朝時就有開始種植,瑞安“清明早”名茶經歷了長期的文化積累,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瑞安清明早”在明朝的時候被封為貢茶,和“泰順三杯香”、“永嘉烏牛早”、“平陽黃湯”一起稱為浙南的四大名茶,曾經有較高的知名度。
此外,古代的瑞安在,是一處文脈鼎盛的地方,有許多文人都與茶結下不解之緣。這也為“清明早”增厚的文化底蘊。一千多年前,“山中宰相”陶弘景,在陶山隱居時著書名為《本草經集注》,他會在在閑暇之余修道、品味茶苔與種植草藥。東晉道士許遜,曾經居住在圣井山的山腳,取圣井山的泉水,沖泡清明早茶,修煉道功。在南宋百年時間里,在圣井山下,有被譽為“中華進士第一村”的曹村,人才濟濟,出了近百位文武進士。其中以禮部侍郎曹豳為代表的曹村讀書人,品茶誦經。明代的愛國忠誠卓敬,嗜茶言志,《客至》一詩顯示他忠耿情懷:“竹外烹茶費屢呼,提壺貰酒繞村無。同餐麥飯無難色,氣概知非淺丈夫。”
文人的古籍詩詞的記載與歷史的淵源呈現出“清明早”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社會實踐
名茶本質上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結晶。名茶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人類創造成果的物質與精神的總和,所以它作為人類創造的一個組成,是物質與精神成果的共同體現。瑞安的“清明早”茶,不僅有長時間的歷史與不斷的演進,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不斷上進創新,對卓越不斷追求的品質。而這些品質又從“清明早”的發展經歷與現狀顯示出來。[2]
關于地賴村有對茶葉的實踐開始的故事記載。地賴村原先有一千多人,其中有八百多位村民因參與水庫樞紐工程的建設,離開家鄉,只有三百多人其中多數還是老年人,仍然留在村子里。在兩年時間里,該村后的山便成了荒山。村民分居各地,但都對山地變荒感到可惜。隨后,在老村支書的征集下,有十來個村民開始開荒種茶樹。從此,民眾對茶葉的實踐興起。
此外,人們在茶葉的喝法上也有不斷的創新嘗試。在瑞安高樓鎮,有兩個突出的農產品,分別是茶葉和石斛。高樓鎮的茶農經過創新和發展給出了實驗結果:鐵皮石斛+“清明早”土茶=“壹斛好茶”。和普通的茶葉不一樣的地方是石斛紅茶要發出特有的茶香,必須要用高溫蒸煮才行。在唐代以前,最廣泛的飲茶法是古法煮茶,并用純手工的古法制茶,這樣煮出來的茶才更正宗,才能使紅茶味里透著鐵皮石斛的清香。
從“壹斛好茶”的特殊的制備方法來看,石斛紅茶是由石斛和紅茶在各自發酵的基礎上相融合形成的茶。該茶能否成功取決于石斛發酵的程度。發酵適宜的時間、溫度和濕度,是制茶師多次嘗試的經驗總結。經過將近半年的探索與試驗,人民在原有的基礎上才成功研制出石斛紅茶,并得到了制茶界的一致好評。要制作石斛紅茶,一般茶園的茶葉和大棚種植的石斛是遠不夠格的。其需要的原料質量極高,需要擁有百年歷史,生長在高山上的老茶樹葉和生長在露天的鐵皮石斛,配合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沒有過多的人為干涉,對純自然的追求,才能達到發酵的要求。同時,在民間邀請制茶大師來發展新品質良的茶葉,從而提升利潤空間。
在瑞安“清明早”名茶的發展中能看出人們的不斷實踐與智慧的結晶。“清明早”能成為名茶,是廣大勞動人民創造力的結果,也是在這種創造力的推動下,使茶不斷進步和發展。
茶是中國獨特的飲品,為國人所推崇,飲茶的舉止更是歷史的各代文人雅士的廣大的嗜好和特有的文化形態。對地方名茶“清明早”的文化內涵的研究,值得人們深入的投入。
參考文獻:
[1] 王鎮恒、王廣智.中國名茶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51).
[2] 龔永新.中國名茶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力.江蘇商論,2012(9).
[3] 李茂榮,瑞安清明早[J].茶葉文摘,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