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榮
新課程理念強調在愉悅中學習,而語文這個本應是最有靈性、最具活力、最具趣味的學科,事實上卻恰恰相反,很多語文課對學生來說,根本談不上享受。如何真正做到讓學生享受快樂的語文課堂呢?
一、用融洽關系贏得信任
首先,什么是“快樂”?《現代漢語辭典》中解釋為“感到幸福或滿意”。所以,語文教學中的快樂不僅僅是課堂表面上的那種““活躍”,“快樂”應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狀態,對生活充滿了向往和激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生命需求。人的情緒是可以傳染的,而教學過程又是一個充滿情緒的過程。教師走進教室的第一表情往往也就決定了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其實,在教學中,學生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你笑了,學生也就笑了;你情緒惡劣,學生會非常敏感的感受到,并且受到影響。而且學習的過程是將外在內化為內在的過程,是很情緒化的。情緒好,樂于接受知識,能夠事半功倍;情緒不好,就會事倍功半。而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來自于課堂上的情緒調動還來自于生活中關懷與信任。中專里的學生大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渴望自己被關注,渴望向自己信任的人傾訴心聲。可我們在看工作中以及有關的青春期心理分析時發現,很多學生都不愿把自己的心事告訴老師,甚至心理老師。我想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說明我們的師生關系存在問題。師生之間沒有了信任,又怎能實現教學相長,教學成績又談何而來呢?
二、用巧妙導語抓住興趣
導語,即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開場白,是教師在正式講課之前用來引入新課,啟發引導學生的話。一堂精彩的、有效的語文課離不開這一富有趣味性、生動性、創新性的導語。導語雖然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卻是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重要教學步驟。正如于漪老師所說:“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見,設計一個良好的導語,對于整堂課的“定音”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段聲情并茂的話語,一個富有情趣的畫面,一篇恰到好處的題解,或者是一段流行歌曲,一首古詩詞,都可以作為導入新課的話語。新奇的導語往往會一開始就抓住學生急于求知的心理,喚起他們求知的欲望,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進入預定的情景之中。例如,在《我的空中樓閣》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用張曉鳳的一段文字——《遇》,這段文字勾起了學生對未來的無限遐想,這樣的導入形式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中,教師再提示學生文本中更多詩意盎然的句子,學生的興趣很快被激發出來,達到師生的情感共鳴,也對“空中樓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一種獨特的氣氛美。
在課堂導語中的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性教學的核心。如同“一千零一夜”的效果也是設疑而來一樣,課堂教學種也可借助這一效果,讓學生走進語文學習的快樂之旅。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和“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心理狀態上的空白,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刻。有疑才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熱情,使思維不斷深入。而巧妙的導語甚至更能引導學生進入“憤”和“悱”的狀態,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啟動學生的思維。教師于無疑處設疑,從教材中挖掘學生看來并不是問題的問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于枯燥無味中設疑,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可收到奇效。以此形成愉悅教學的氣氛,再通過教師巧妙的點拔,讓學生學會沉思,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思考起來,動起來,笑起來。
三、用靈活教法激發熱情
教法“活”即課堂教學的形式要靈活多樣。單一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會對教學內容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應經常變換教學模式,如討論課,探究課,活動課等多種形式的交叉運用,可以讓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運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為讓學生真正明白賈府的布局和主人公不同身份及復雜關系,我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畫布局示意圖,在學生自我學習后,再讓學生上臺親自演示林黛玉進賈府的整個過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文本熟悉了,對賈府的了解也更深刻了。可見,學生充分地參與學習過程,能更好地發揮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又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的“負荊請罪”這一部分時,我便讓學生在朗讀想象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學生繪聲繪色地一番表演之后,不僅理解了“負荊請罪”的含義,還更深刻地體會了廉頗知錯即改,藺相如心胸開闊,以大局為重的品格,受到了為人處事應寬容大度、知錯必改的教育。可謂一舉兩得。綜合運用多種教法,在“活”字上下功夫,啟動課堂,使學生樂之好之,愉悅參與,主動獵取有用信息,把握課文要旨,形成能力。
讓語文教學過程回歸快樂,是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現代語文教學中好的空間、時間、人際環境是實現快樂教學的基礎。如何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郁的情感,使教師和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語文學習中的完美升華,還有待于現代教育者更進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