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荑秀
摘 要:當前,進城務工農民數量在不斷增加,跟隨他們進城的未成年子女形成了一個龐大群體。這些農民工子女在上學、管理、心理諸方面面臨的問題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因而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他們同城市孩子一樣,接受公平的教育,真正融入他們所生活的城市。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鎮非農業部門轉移。進城務工農民規模持續擴大,其結構也發生重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由過去分散的“單身外出”方式轉變為“舉家遷徙”,出現家庭化流動趨勢。[1]農民工已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他們推進了城市化進程和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伴隨著農民工長時間舉家在城務工,其衍生的子女教育問題日趨突出,成為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受到關注,大量的媒體輿論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做了相關的報道,也有學者和機構對農民工子女諸如規模、學習、心理健康等方面做了調查和研究。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政府的努力下,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但還是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待加強完善和改進。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城農民工子女就學途徑難
目前,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學途徑主要有公立中小學、農民工子弟學校和民辦私立學校。民辦私立學校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較為多見,這些地方有很多的流動人口以經商為職業,經濟實力較好,他們的子女多在條件較好的、符合國家辦學標準的民辦學校就讀,這類學校教學環境和教學質量較好,但常常是收費較高,一般農民工無法承受。
(二)農民工子女心理問題突出
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農民工子女心理發展也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大多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差,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農村,且農民工子女都是從農村的學校直接進入本地,他們和真正的農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群體之間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使農民工子女極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而且本地孩子的歧視,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也讓農民工子女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2]
(三)農民工子女的安全無法保障
流動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穩定,工作變動導致了居住場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動人口出于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這樣一來,學校和家庭無法建立穩定的聯絡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無法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脫離家長監護的問題非常突出,這樣就導致學生的出行安全無法保障。
(四)教學內容相異
一般來說,農民工子女大多是從偏遠農村的學校轉來的,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同,不同的教學進度,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環境導致流動兒童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現了不能適應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學習熱情,情緒不穩定,如毅力差、孤獨感強等;二是缺乏團體歸屬感,易產生不良情緒,如反抗傾向、被壓迫感等,同時,農民工子女還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自卑、壓抑等心理特征,這些原因導致流動兒童產生了厭學態度。
(五)家長思想觀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上的幫助對學生的適應性有著顯著影響,調查表明,大多數家長對其子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關注的,但是由于各種客觀原因,家長不能對子女的學習進行有效的輔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嚴重脫節,家里根本沒有讀書學習的氛圍,以致流動兒童在學習心理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二、改善和提高農民工子女教育水平的做法
(一)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
為農民工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在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各種因素中,農民工問題最為復雜。勞動和社會保障待遇的不平等導致農民工與雇主的關系緊張,因拖欠工資造成農民工集體上訪等事件時有發生,這些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此外,農民工社會地位低下,不能與城市人一樣平等生活,有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和苦悶情緒,引發高傷亡率、高犯罪率現象突出。不能切實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就難以實現。
(二)改革原有的戶籍制度
正是我國實行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農民工在城市的身份、就業、生活等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針對戶籍制度改革,黨的第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目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已經超過2億,靠大城市解決不了如此龐大的人口就業,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對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中小城市相對于大城市,集約化低、經濟效益低下、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更是有限。近年來,一些專家指出,大城市特別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優越性。超大城市是經濟活動、商業交往的中心,商業、服務業的需求和消費總量巨大,聚集效應造成了經濟的高度繁榮。經濟繁榮和人口密集創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
(三)規范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
《民辦教育促進法》從法律角度清除了許多阻礙民辦教育發展的障礙,政府有關部門要出臺相應的措施,把“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落到實處。應當在表彰學校、計劃招生等級、教師待遇等方面,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并加強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明確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學的審批標準。對于不符合辦學標準的,應限期整改。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要堅決取締。其次,要確保農民工子弟學校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達到一定的水平。教師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并有教師資格證書和相關的教學經驗。再次,地方政府應鼓勵公立學校定期對農民工子弟學校在教學管理、課程設置、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
三、總結和反思
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是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城市化的推進與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工,城市未來的長遠發展更離不開農民工子女的貢獻。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農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在國家、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全面實施國家“普九”計劃,有助于貫徹和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總之,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是“三農”問題在城市的延伸,也是我國目前城市中弱勢群體這一社會問題的具體反映。能否很好解決這個問題,關系著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城市的長遠發展,關系著社會穩定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陳洪玲,李敏.論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2009年.
[2].沈年耀.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現狀及對策.“三農”問題.2013.
[3].黃飛.淺談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觀察視角.2012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