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曉宇
摘 要:在金融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金融科技體現出較為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在金融科技與互聯網融合之后,兩者成為一個新的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這種金融模式具有較強的便捷性及實效性,能夠充分滿足現代社會的各項需求,使金融行業的發展步伐顯著加快。在這種形勢下,傳統的商業銀行面臨著更大挑戰,如何發揮金融科技的積極作用是所有商業銀行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就針對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體對策,希望能為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利依據。
關鍵詞:金融科技;商業銀行;影響;對策
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步伐逐漸加快,但是受到金融創新、跨區域經營、規模發展等各方面的影響,商業銀行的市場占有率降低,且業務品種比較單一,與其他銀行相比缺乏競爭優勢,不利于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面對這種情況,有必要深入分析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進而采取有效對策進行處理,使商業銀行能夠更好的適應市場發展需求,有效促進商業銀行的快速發展。
一、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對商業銀行盈利結構的影響
在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過程,其主要的利潤來源是存貸利差,但是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受到金融脫媒和市場利率化的影響不斷減少,其存款利息的收益逐漸降低。同時,由于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受到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沖擊,以及商業銀行自身產品利益空間的限制,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逐漸降低,且市場盈利的空間在逐漸縮減,給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帶來較大挑戰。面對這種情況,若無法增加商業銀行的盈利渠道,僅僅依靠存貸利差來獲取利潤,勢必會被市場所淘汰[1]。
(二)銀行支付和貸款地位受到沖擊
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背景下,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微信錢包、支付寶成為我國人民比較常用的一種支付方式,這種支付方式在交易頻率和交易額度等幾個方面都體現出較大的優勢,使得銀行發展速度顯著加快。而傳統銀行的刷卡交易模式則很少出現的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就使得商業銀行被迫開展新的業務,不斷優化結算轉賬功能。同時,網絡借貸給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帶來更多便利,這就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造成一定沖擊。此外,在金融技術的持續發展背景下,網絡借貸平臺將在長尾客戶群中占據更大優勢,導致商業銀行貸款的盈利空間進一步縮小。
二、金融科技背景下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對銀行產品與金融科技進行融合
通過對銀行產品與金融科技進行有機融合,能夠幫助商業銀行拓寬市場,使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實際的操作過程,需要將客戶的實際需求作為出發點,開發出各種個性化的產品,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使客戶對銀行服務的滿意度得到有效提高。首先,需要開發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及產品,通過線上和線下兩個維度進行精準營銷。其次,需要充分利用網絡及智能終端,使客戶能夠認同網上銀行服務,建立移動式的數字銀行,適當減少實體網點,使商業銀行的運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最后,應積極加強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合作,實行多元的支付方式,既要保障支付過程的安全性,也要給客戶帶來更多便利。同同時,額可以利用金融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構建在線融資模式,對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流程進行優化,使銀行客戶的輻射面得到擴展,有效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
(二)優化風險管理模式
風險管理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中起到較為重要的影響作用,是降低銀行業務風險,保障銀行獲取最大利潤的重要途徑。為發揮風險管理的作用,商業銀行需要對風險管理模式進行合理優化,通過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構建系統的風險管理體系,使商業銀行金融業務的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其次,在進行風險管理的時候,需要充分了解信貸資金的流動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數據分析模型,便于及時發現數據異常,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風險規避,使商業銀行的經營損失得到有效降低。就當前來看,大部分商業銀行對數據分析的重視性都顯著提高,將其納入到了風險管理體系中,能夠為商業銀行的正常運作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
在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改革發展中,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使人才的技術能力及專業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在實際的工作過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①提高各部門的協調合作,促進部門之間的相互交流,便于對產品進行合理優化。②開展人才招聘活動,向社會招聘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③完善人才激勵制度,為員工提供更多的考核晉升機會,以此激發員工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員工綜合素質的持續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促進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發揮金融科技在商業銀行發展中的優勢作用,應深入了解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時對銀行產品與金融科技進行有機融合,對風險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多方面提高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有利支持。
參考文獻:
[1]于佳,袁宇寧.論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中國市場,2019(02):41-47.
[2]蔣愷雯,胡濱.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納稅,2018,12(31):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