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萍
【摘要】:數學是一門研究數量關系的科學。它普遍適用于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是當代世界人人都必須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而九年義務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學生素質的基礎課程,如何從小使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是當今小學數學老師所面臨最嚴峻的考驗。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 學習興趣
小學生從進入學校第一天就開始接觸數學。但數學抽象嚴謹,小學生學習會感到枯燥乏味。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興致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其自身對學習的認可,只有更好的保證階段性學生在好玩好動的理念上的個人執行,并依照老師對學生興趣合理教學的措施,最終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興趣,從而更直接在教學任務上的有序進行【1】。
一、巧設情景教學,激起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致。
于漪曾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教師可依據小學生現有的認知特性,在生活的環境中發現教學素材,創設情境,巧設問題,引入新課,引起小學生想解決問題的愿望,這樣他們才能很快進入"知識海洋",成為探索者。
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捎眯艹鰶]中的人物設置場景:吉吉國王分配給熊大熊二兩塊菜地。熊大菜地是長方形的,熊二是平行四邊形的。熊二閑來無事,比較了兩塊菜地,覺得熊大的菜地大,應此提出交換引來爭吵。這時候請小學生作為裁判,幫忙解決面積問題,引出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小學生熟悉的動畫片里的人物為主角,使課堂更具有神奇色彩,制造矛盾,引出問題,激起小學生作為裁判的正義感,身臨其中,成為故事中不可缺的一人,從而調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同時,這樣的導入讓小學生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了解數學價值,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供良好的契機。
二、動手操作,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生惟有經歷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才能真正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教師要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讓操作、思考和探究結合起來,引導小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耳濡目染中形成數學知識,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小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放手讓小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去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理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如下:
1.四個人為一個小組,每組準備四個完全一樣的平行四邊形和一把剪刀,引導小學生通過"畫"、"剪"和"拼"等進行操作拼成長方形。經過小學生動手實踐,我們會發現多數孩子會參照書上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沿高剪成不同的平面圖形,而后拼成長方形;有的小組通過剪、翻轉、拼等操作,把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
2.組織小學生觀察與思考:①現在圖形的面積與原圖形面積比較,有沒有變化?②變化后的圖形的長與原圖形的底有何關系?③變化后的圖形的寬與原圖形的高有何關系?經過認真觀察與對比,小組討論交流,得出: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原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現在的長方形的長和寬等于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因此根據我們所學的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算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X高。
這樣的動手操作,把枯燥乏味的數學符號變成生動、快樂的游戲,能夠吸引住小學生薄弱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小學生的興致,能投身數學學習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如此才能讓數學教學煥發光彩。大家一起動手,動腦,既能發揮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使抽象的數學概念更加形象化。小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探索獲得的知識,更能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腦海深處。
三、合理應用多媒體,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與日益普及的社會背景下,多媒體的應用,有利于深化小學數學的教學。它能打破傳統的時空限制,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拓展了教學模式,使靜態、封閉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動態、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增添了課堂教學活力、感染力與生命力,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2】。
實際教學中,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還較為薄弱,有些數學知識較難理解。這時多媒體教學就可以把教學內容巧妙地融合在動畫、音樂和視頻中,使其具有色彩性和形象性,突破客觀的限制,創造色彩繽紛的數學學習情境,這樣就會激起小學生學習的興趣,推動他們去看,去聽,去學習,發揮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同時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降低數學的教學難度,讓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印象更加深刻,教學目標更容易達到。
如在學習《圓柱的體積》時,要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是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關鍵,而"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方法比較抽象,是本節課知識理解的難點。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學方法無法解決問題,而借助多媒體展示就會化難為易,全部的難點迎刃以解。教學過程如下:
1.讓圓柱圓形底面平均分成16份扇形,拼成的立體圖形近似于長方體,用藍線標出拼成的長方體的長,凸出彎曲感;
2.將圓柱圓形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讓學生在觀察中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近似于長方體,曲線越來越直。
通過以上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師適當的講解,營造出和諧、生動、有趣的數學課堂氣氛,使學生從心理上避免單純聽課造成的疲勞和緊張感,輕松快樂地學習。同時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小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還能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且多媒體生動形象地總結了公式的推導過程,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全面調動視聽感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督促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在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進行當下的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要依據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設計課堂教學,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惟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小學生在個體數學能力上有效的培養,進而達到提升學校數學教學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向文會: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J].2017(08)
【2】翁 圓: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助力小學科學課堂[J].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