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爭艷
4月2日下午,我有幸聆聽了華中師范大學周彬教授主題為《叩問課堂:課堂教學的“前因后果”》的報告,周教授幽默風趣的語言,讓我從淺顯易懂的生活實例中感悟到了教育的真諦。有人說要學會在聆聽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才能在反思中收獲,在收獲中成長!下面我把自己的感悟整理如下:
感悟之一:教師對學生最大的愛就是自己有學問、有本事
周彬教授通過幾個例子論證“要改變課堂,首先要改變教師個人”的觀點讓我印象深刻。他提出:課堂教學不只是教師的“臉面”而已,重要的是支撐“臉面”的修養。教師要把科研做在“課堂”上還是做在“人”身上?老師們整天都想改變課堂,可就是不想改變自己,可不改變自己,又怎么改變課堂呢?改變課堂中的自我,是提升修養;改變課堂只是美容而已。所以,改變教師個人行為,提高教師個人修養很重要,而不是搞課堂教學的花架子。
周教授還講到了新東方的教育:新東方為什么辦的這么成功?反思新東方對于新教師的面試,第一老師自身素質固然要好,第二是老師一定要講的好,要有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新東方的成功和學生自身素質的好壞沒有太大關系。一個能夠脫口而出講半個小時笑話的人一定是樂觀的,積極主動的,對學生首先是情緒態度的影響,然后才是知識的影響。若你們學校只準招一個老師,兩個人面試,一個是阿Q,一個是祥林嫂,你選誰?選阿Q,學校氛圍就積極主動樂觀的,可以改變一個世界,選祥林嫂悲情,搞壞了學校氛圍,氛圍是可以迅速傳播出去的,比知識傳播的要快的多。英語學習是枯燥乏味,而新東方的英語老師是風趣幽默的,要用老師的風趣幽默去彌補學習的枯燥乏味。教師要有這樣的本領。并以此感染學生,讓學生喜歡上你,喜歡上你的課堂。親其師,信其道,成績自然日日見長。
通過以上這些例子,他想說,要改變課堂,首先要改變人,改變教師自己的修養,比如教師的口才好不好、思維有沒有邏輯、知識面寬不寬等。通過這些改變贏得學生的喜愛與尊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歡你餓課,主動學習你的學科。
感悟之二:要四十五分鐘還是要三十年?
周教授給我們講了他初中化學老師的故事:老師只是高中畢業,只會把課本上的例題講一講,不會的讓學生自己來,結果初中畢業化學學得最好,現在還有印象。因為化學是自己學的,不是老師教的。他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的責任在老師,學生不學和學不好,教師都有責任。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問話“你是干什么的?”而我們的回答常常是“我不過是一個教書匠而已。”其實,“匠”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技術非常嫻熟,游刃有余,現實當中不是所有的老師都達到了教書匠的程度。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就是一個匠,那意味著庖丁解牛的技術是非常的熟練。而我們教師如果能夠上課時不帶任何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材料,而對教材內容和課標把握得滾瓜爛熟,我們才可以稱之為教書匠。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內容一定要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成為教書匠不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達到的程度,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專家型教師。屠宰匠,泥瓦匠等都是職業人士,所以我們教師不要把自己下降到職業人士,不要把教師的職業當成是謀生的手段,如果那樣我們的付出和所得就遠遠不成正比了。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會有三個“境界”:教會學生知識點的第一境界;教會學生應對考試的第二境界;教會學生學習能力的第三境界。當然這第三境界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周教授認為教師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教什么是科學,怎么教是藝術。只有科學地教,藝術地教,才能由“教書匠”成為專家。
從“教書匠”到專家,首先要做一個富于感性的人,做一個用心的教師。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個體的特征性,關注孩子的自身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發現學生的細微處,當然發現學生的薄弱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用“心”。
其次要做一個和學生有“共同遭遇者”的教師。所謂“共同遭遇”,是指許多老師通過實現了與學生就某一課題的共同研討、合作探究的有效過程。這就使得老師的教學重心下移,體味“同學”(與學生一同學習)的新意。
再次是做一個會反思的教師。根據教育學家波斯納的觀點,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實踐所產生的經驗與反思相結合的過程。同時他有進一步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
還要做一個創新的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而要實現教師的不斷創新,就要求教師首先要破除自身在教育教學上的思維定勢;不斷地打破“囚徒困境”的思維;不斷打破“跳蚤人生”的思維。
感悟之三:教什么是科學,怎么教是藝術。
1.通過知識面解壓教材
周教授打了一個比方:編教材的都很陽光,出考題的都很陰暗,當老師的只研究好人,不研究壞人,怎么對付壞人?所以老師不能只研究教材,不研究考題。課堂教學不是教教材,要研究教什么,要把教材解壓。把教材吃透,講得透徹,教得滾瓜爛熟是沒有用的,關鍵是教給學生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參與課堂
課堂教學設計越是復雜,老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越是精妙,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就越少,參與的深度反而越低。要讓學生參與課堂,就得讓教師讓出課堂。雖然要教師讓出課堂,但教師仍然是課堂的組織者。所以,讓學生參與課堂最大的阻力,并不在于學生是否愿意參與,而是教師如何從課堂主導者轉換為課堂組織者;這并不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而是教學能力的轉換,前者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后者需要重新學習才能實現。
3.讓學習主導課堂
學生到課堂是來學習的,教師到課堂是來教學的。究竟是教學主導課堂還是學習主導課堂,本來應該由教育目的決定的,但最終卻采納了誰強就由誰主導的原則,課堂很自然就成了教師主導、教學主導、教學目標主導的現狀,學生、學習和學習目標反到成了工具。先學后教,才會讓教有針對性;以學定教,才會讓教有有效性。
4.把學生組織起來
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是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行了,還需要教師有效地把學生組織起來,充分利用同學之間的學習資源,來營造互幫互助共同受益的學習組織和學習氛圍。課堂中的學生并不是孤立的個體,他們相聚在課堂之中,那就意味著他們應該是一個被聯合起來的群體,他們共同的任務就是學習;事實上,也只有聯合起來的學生群體,才會在知識學習的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績。
4.增加課堂的吸引力
在今天,雖然教學仍然是為了傳授知識,但卻離照本宣科的教學形式越來越遠,教師不但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關注自己的教法是否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講授教學內容時,一定要用多種表現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尤其是要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具體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看起來是為難了教師,有點強有所難的味道,實際上是以此增大課堂吸引力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