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教育大國,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而在一個人成長成材的過程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從古至今我國許許多多的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曾提出過許多的教育思想。在各家的教育思想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影響最深遠。在各種各樣的儒家的典籍中,不管是道德教育的思想,還是相關的方法,都是有據可循的,有著豐富的素材以及古代先賢對于道德教育的方法的闡述,形成了我國獨具一格的道德教育理論體系。本文主要是講述儒家的道德教育方法在當今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儒家 道德教育 德育工作
在中國教育發展的長河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從漢武帝時期,提出了“罷黜把家、獨尊儒術”的方針之后,儒家一直處于核心地位。在儒家教育中最重視的就是道德教育。儒家的道德教育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而在儒家的道德教育中,“仁”處于最高地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仁”也在不斷被賦予著不同時代的新的內涵,同時也推動了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創新與發展,使得儒家道德教育在歷史的長河中屹立不倒,對我國的民族文化、思想道德的形成與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內容是很寬泛的,含義也是非常深刻的,本文就儒家道德教育在當代道德教育中的應用進行探究,并提出本人的一些并不成熟的想法。
一、始終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在《論語》中,很多的記錄都表現著孔子對于教育的獨特的見解,例如,孔子認為培養一個學生,首先要讓其具有孝順長輩、尊重長輩、做事細心謹慎、言而有信等良好的道德品德。在具有了這些良好的道德品質之后,再去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在孔子看來道德品質的養成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前提。當代社會中對于孩子的教育一般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這三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可塑性最強的就是接受中等教育的時期,在進行中等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不管是身體的成長,還是良好道德的養成都處于一個最佳的狀態,因此,這個時期的道德教育對于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抓緊這個時期,多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
二、重視立志教育
立志教育,顧名思義主要是對“志”的教育。這里所說的志主要就是指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要有明確的方向和堅定的意志。如果一個人在做事的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努力的方向和堅定的心志,是很難做成事情的。對于一個人來說,目標就像是燈塔,如果沒有目標就像是一艘船在深夜航行的時候失去了燈塔的指引,是沒有辦法安全抵達預定的終點的。“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在鼓勵他人或是自己要堅持下去的時候,就會說這句話 。一個人能不能最終取得成功,主要就看這個人是否有堅定的志向。在儒家的道德教育中,“志”是一個首要問題,很多的古代的思想家甚至將立志作為區分“英雄豪杰”和“平凡人”的標志。因此,在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教育青少年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
三、重視責任感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有一項十分重要的思想教育就是關于責任感的教育。那么何為責任感呢?責任感就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對家人、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做出積極有益的作用的精神。中學生擔負著國家的未來。由此可見,責任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得到重視。他們是否能夠擁有強烈的責任感,不僅關系到他們的個人的成長發展,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在當代社會,進行責任感教育,有利于他們養成敢于承擔、積極向上的美好品德。而且在儒家思想中,很多時候都在提倡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無一不是在表達著強烈的愛國意識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些都是應該被大力弘揚的。
四、加強挫折教育。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是布滿荊棘的,人在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有些人可以挺過去擁抱更美好的未來,而有些人則會一蹶不振。因此,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加入挫折教育,讓青少年提前接觸一些長大會可能會遇到的一些挫折。如果學生在學校沒有經歷過挫折,就無法擁有正確對待挫折的態度,也沒有強大的承受能力,一旦在社會上遭受挫折,就會一蹶不振,無法承受,甚至對生活失去希望。由此可見,在教育中加入挫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能在逆境中披荊斬棘、敢于前進、接受磨礪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偉大重任。
五、儒家德育方法的分析
先秦時期的儒學大家們在長期的道德教育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具有很強系統性的道德教育方法。在他們看來,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與教育的方法是不可分割的。他們提倡因材施教,除此以外,他們還強調立志立行、以身作則等。孔子是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認為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另外,儒家學者認為身教比言傳更為重要,以身作則,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覺養成高尚人格。
六、總結
總而言之,儒家道德教育中有著很多的優良傳統,是值得當代的教育工作者去學習和借鑒的。但是,在借鑒的過程中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適合當代教育發展的部分,與此同時,也應該進行一些創新,使得當代道德教育能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 劉培麗. 儒家自強觀對當代大學生德育的啟示[J].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8, v.17(11):176-178.
【2】 李子恒. 孔孟儒家思想對現代中國道德教育適用度分析[J]. 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2017(3):68-69.
【3】 黃海. 儒家教化思想的當代價值[J].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2):85-88.
作者簡介:姓名:戴文靜,出生年月:1997 07,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湖南省衡陽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