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盛凱
摘 要:面對“互聯網+”和平臺經濟對勞動法理論帶來的挑戰,從勞動與生產結合的本質來看,仍然有必要能夠理解 “網約工”的勞動形式。現階段勞動關系認定關鍵是缺乏立法保護。我們需要從正當程序設計和當前現實兩個維度解決網約工權利保護問題,同時勞動法,民法和社會保險法相結合的法律保護制度。當前的現實應對措施是識別勞動關系,強化平臺企業的責任,創新工會的組織和工作機制。這對于保護網約工的切身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網約工;損害賠償;違約金
一、我國網約工的概念以及用工形式的基本判斷
(一)我國網約工的概念
網約工有寬泛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約工是那些與平臺企業簽訂既有的網約合同的網約工主要平臺企業自己雇傭的網約工,也包括了一些組織,他們與網約平臺之間有一定的合作關系,當然還有那些個體勞動者,他們也會跟網約平臺企業打交道。其中,本文所主要探討的網約工的類型,主要是指第三類,狹義的“網約工”,在互聯網中發揮巨大作用,互聯網平臺企業作為一類具有市場性、包容性、產業融合性、市場變化性的新時代的企業,已經覆蓋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約平臺企業有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在人們工作、生活等方面不可替代。在市場環境中,比如就有網約快車、網約送貨員、網約代駕、網約按摩行業等內的規模不斷壯大。
(二)我國網約工的用工形式的基本判斷形式
1.網約工勞動用工形式的類型
任何形式的勞動與就業關系是勞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結果;由于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不同組合,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占用者之間的關系和聯系是不同的。分析勞動就業形式的基本問題。根據勞動和生產資料(勞動條件),可以分為勞動關系,混合關系和勞務關系。
2.勞動用工形式演變的背景
隨著內燃機在生產中的大規模使用,批量生產模型逐漸取代了之前的單一生產模式。基于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和技術條件的變化,生產要素的組合已從內部整合轉向內部和外部合作。在中國,企業之間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企業的就業從正規就業擴展到內部合同勞務和勞務派遣工人。到2011年,單指制造業的勞動力需求約為600萬。隨著我們進首先,互聯網平臺增強了雙向市場快速鏈接和便捷的信息傳輸,顯著提高了企業外部的生產能力。其次,大數據的使用使企業能夠更快更好地把握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并迅速適應產品市場的變化。因此,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大量數據已成為企業最需要控制的“關鍵能力”。
二、我國網約工勞動關系認定存在問題
(一)網約工概念未給與明確定性
由于對于網約工并沒有確切的說法,對于其勞動權益的保障各國也沒有出臺專門的統一的政策規定。對于網約用工的勞動權益保障主要從兩方面人手,其一是依據本國已有的勞動法或者勞動者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中對于勞動者權益的相關保障。根據勞動法規的規定約工與用工平臺之間的關系是否符合勞動者保障的相關條件,若條件符合,就能夠適用勞動法規中網約工的勞動權益保障。其二,由于勞動法作為弱勢群體和易受傷害勞動者的法律,若雙方已經有其他的協議進行明確協定,涉及完全的勞動權益保障方面的內容,就能夠根據已有的進行保護,因而避開對于勞動關系的界定。
(二)平臺企業法律責任不足
。由于快遞和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快遞和外賣成為“道路殺手”的現象非常突出,特別是因為“時間緊,重任務”被迫違規,罰款,不論當地交通管理部門提出了立法建議,增加平臺企業安全管理的責任。例如,江蘇省南京市交通管理局“加強電動自行車外賣送貨管理的措施”(討論稿),出口企業和送餐人員門檻,監督,獎勵和懲罰。建議企業交通安全培訓機制,定期對送餐人員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訓,組織交通法律考試。如果他們沒有接受過培訓或未能通過考試,則嚴禁他們從事食品交付工作;企業應積極調整目前的分配免費抓取模式,制定更科學的任務。
(三)勞動權益專門規范的缺失
由于對網約工的規范性條款還是空白狀態,這對實務中遇到網約工勞動者權益保障時無所下手。對于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其實現今我國的法律體系較為全面,在明確勞動關系的前提之上,對于勞動權益保障的問題也能夠輕松解決。但是因為網約工的關系屬性還不能清楚的分析,在實踐中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因此對待其勞動權益的保障也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針對下列已經出臺相應規范的國家中的相關法條,比如關于網約車的相關規定和關于網絡安全和相關交易的規范,可知當中對于網約車駕駛員的規定和對于網絡服務平臺的限制,關于權利保障的范圍仍十分局限。
四、我國網約工勞動關系認定的立法設計
(一)二元框架轉向三元框架
鑒于目前勞動立法“完全受到保護或根本不受保護”的缺點,網約工勞動形式應分為三類,一類是非典型勞動關系,另一類是獨立勞動,第三種是中間類型。勞動法應對非典型勞動關系和獨立勞動力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保護。一些組織從屬關系,也許是外部經濟從屬關系,也許是連續性。平臺企業受益于“網絡相關工作”的勞動,這是勞動相關勞動形式與“網絡相關工作”的典型勞動關系之間的差異;應該將哪種與網絡相關的工作歸因于案件,以及是否給予傾斜保護取決于這四個要素的存在與否。一般來說,如果將這四個要素結合起來并且某些組織屬性很強,那么它們就可以被歸類為非典型的勞動關系;如果某些組織屬性薄弱或者沒有屬性,其他三個組織都有,并且外部經濟屬性強,可以歸類為獨立勞動力;如果這四個要素不可用或不足,則可歸類為獨立勞動力。這些差異是裁判實踐形成多樣化和可選擇的一系列考慮因素的基礎。
(二)法律保護制度
基于以上分析,有必要構建勞動法,民法和社會保險法相結合的法律體系,對“網約工”進行保護和社會保護。在社會保險法中,安排適用于靈活雇員的特殊法律將用于社會保險,無論其是否屬于非典型勞動關系或準性活動。即使是獨立勞動力,也應該以居民的社會保險為基礎。勞動法與民法之間的安排有兩種選擇:第一,非典型勞動關系和獨立勞動包括在勞動法范圍內,其中獨立勞動與財產和民事勞動相一致。僅限法律規定了勞動合同規則,勞動法規定了其傾斜保護規則。其次,非典型勞動關系和準獨立勞動分別包含在勞動法和民法的范疇內,其中獨立勞動歸屬于財產,民法遵循私法社會化的路徑給予一定的保護。與此同時,勞動法中的就業法律規范和勞動基準也是可選的。作者認為后一種方案更可取。原因如下:中國當代民法應該放在反映私法社會化精神的民法中。因此,勞動法與民法的關系不再是勞動法與傳統民法的超越與繼承之間的關系。它是勞動法與現代民法分工合作的關系。非典型勞動關系和準獨立勞動的勞動權益保護是分工與合作的重點。考慮到中國勞動立法與民事立法的長期分離,特別是勞動關系已經民法調整,現行勞動法是依賴勞動的民事就業,并未進行調整。勞動力也根據勞動法進行調整,勞動法過于先進,缺乏可行性。即使民事就業和準奴隸獨立勞動被納入勞動法范圍,目前的調解—仲裁—訴訟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由于爭議處理過程和長期不利于勞動者,所以它被納入民法以制定私法。社會化的特殊法律安排更有利于減輕工人的權利。
(三)保護重點
1.社會保險,尤其是工傷保險
中國的社會保險正在從勞動法律制度中的社會保險轉向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中的社會保險。根據“社會保險法”的規定,靈活就業工人不享受社會保險。實際覆蓋率很低。網絡合同的靈活性決定了支付機制的難度。此外,除了工傷保險之外,參與“網絡合同”的意愿可能不高。靈活工人參與和支付機制的核心,包括“工作”,應該是強制,激勵和便利的結合。雖然被保險人是一個靈活的雇主,但基于社會保險的社會保障和公法的基本屬性,強制保險仍然是必要的,這不僅強調對靈活工人的制約,而且突出和滿足政府和社會。保險代理的責任。鑒于靈活雇主的特點,需要強制性激勵措施和促進措施來增加實際覆蓋面。在這方面,臺灣在中國的經驗值得學習。例如,在職業災害保險制度中,雇員和非雇傭雇主或自雇經營者被迫就業。員工的保險費全部由雇主承擔,沒有一定的雇主,或者屬于專業工人的自營職業者,“專業工會”參加,保險費自理60%,政府補貼是40%;漁民參加“釣魚俱樂部”,保險費自理20%,政府補貼80%。
2.公共就業服務
對于網絡工作者而言,公共就業服務是降低求職成本和提高就業質量的重要保證。雖然“就業促進法”建立了以公共就業服務和營利性就業服務為基礎的就業服務體系,但真正矛盾的是,大多數服務于靈活就業的服務是營利性就業服務,而靈活就業則更多是需要公共就業服務。特別是平臺企業由于靈活就業而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熱情較低,對網絡工作者的公共職業培訓需求更大。因此,他們應該針對網絡工作者等靈活的員工。
參考文獻:
[1]賈巳夢,王飛.服務外包中企業合作與激勵策略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5(05:3-6
[2]吳正剛,韓卓然.臺企業風險管理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7(35):124-126
[3]劉淑靜,臺企業的靈活用工研究——以滴滴打車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18(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