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摘 要:本文從管理經濟學角度出發,試圖從權衡取舍、機會成本、邊際量、激勵反應四個方面分析“煤改氣”這一政治經濟活動從政策制定到實施過程中的得與失,為其他地區的政策制定、經濟活動的參與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煤改氣;決策;機會成本;激勵反應;
一、背景簡介
2017年入冬以來,華北多省市甚至南方城市陸續出現燃氣供暖不足、居民無法獲得供暖的情況。隨著氣荒現象愈演愈烈,環保部為保障居民用暖正式下文,要求煤改氣(電)沒有完工的地方,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
一場旨在為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政治經濟活動,演變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社會問題,從決策到實施這項活動中,是否有對自然現像的誤判?是否有違背
經濟活動的規律?本文試圖從管理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煤改氣”運動的得與失,以期為其他地區的政策制定、經濟活動的參與提供一些參考。
二、“煤改氣”運動的決策與代價
(一)為什么要改--面臨權衡取舍
近年來,通過持續不斷的網上抗議,“清潔空氣運動”向政府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迅速強行推行一系列環保高壓政策。然而,“煤改氣”時下所遇的尷尬現實,重新審視這場“清潔空氣運動”及其訴求,可能有助于人們重新客觀地思考中國的空氣污染及其背后的能源消費問題。
對能源消費及其造成的空氣污染等一切相關問題的討論,需要建立在一個關鍵性的前提上,即深刻認識到中國當前能源消費總量日趨增加、削減幾乎不可能的現實約束。在接下來的發展階段中,中國巨額的能源消費規模仍將繼續擴張,伴隨著城市化規模的擴大,遭受能源消費帶來的空氣污染的人群數量將進一步上升。但是,又不可能坐視空氣污染而不采取行動,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良好之間必須做出取舍,找到均衡點。
(二)改的代價--機會成本有多大
從社會經濟發展限制條件及規律的角度來看,因天然氣受到國際能源價格、人口眾多及消耗規模過大、公共財政吃緊等多方苛刻條件嚴格限制,大規模拋棄煤炭而增加天然氣,幾乎很難實現。
第一,中國多煤貧油少氣的現實,決定了中國對國際天然氣市場高度依賴。2016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2058億立方米,產量1368億立方米,供需缺口近70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34%。中國的人口總數高達14億,最微小的人均天然氣消費量乘以如此龐大的人口總數,其總量都是極為驚人的,甚至是遠超出當前國際天然氣市場正常價格條件下所能承受的范圍。
第二,公共財政補貼壓力巨大。11月30日,東北大慶中瑞燃氣液廠價格創造當時全國歷史新高9400元/噸。在這樣的天然氣高價面前,政府應當如何繼續維持補貼,將會成為一個極大的難題。
(三)決策的做出--邊際量的考量
首先,不同地區的財富水平差距是決定其能源消耗水平的關鍵。在“清潔空氣運動”中,河北是首當其沖的被批判者,這當中固然有當地政府對環保法規執行不到位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在本省落后的能源消費結構面前,河北省所能作出的結構性調整是不多的。河北當地不止一次抱怨過,要求北京給予適當補償,政策界也有人思考過北京市對河北省的環境與能源治理進行經濟補償的辦法,但至少在目前很難實現。
所以造成這樣一個現像,為了北京重點地區的環境效益提升,周邊省份的投入的邊際成本會非常巨大,而對這些省份的居民沒沒有相應的補償,這樣對他們來說就不會產生邊際效益,他們自身就無法比較、無法做出取舍,很難會有一個長期的從經濟利益的驅動因素,這樣的支持不是長久的。
(四)一哄而上的行為--激勱的過激反應
霧霾天氣人人痛恨,國家治理空氣污染下了大決心。作為北方霧霾的重要來源,冬季取暖的散煤燃燒自然在整治之列。17年10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七次會后,國家開始陸續在北京周邊設立“禁煤區”。于此同時,各地開始大力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程。
自從國務院頒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各地紛紛提出相關對策,天然氣被戴上了清潔能源的桂冠。許多地方“一哄而上”大規模推行“煤改氣”,有的地方還強迫企業“煤改氣”。層層加碼的行政指令和巨額財政補貼強力推動下,華北地區煤改氣煤改電大干快上,超出計劃目標三成以上,入冬后很多地方卻陷入無氣可用、無暖可供的窘境,改善空氣質量的初衷演變成了一場怨聲載道的亂局。這種過激的激勵反應應該是政策制定者沒有預料到的,所以政策制定者應該做一些評估和預防糾正措施,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偏離政策和經濟活動的初衷。
三、經濟活動和政策推行要量力而行
“清潔空氣運動”中有關煤炭與天然氣之爭,實際上體現的是財富能力與購買力的差距,映射的是中國當前地區發展與城鄉發展不均衡的殘酷現實。這些不均衡,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財富水平上,更體現在思想觀念與輿論傳播能力的差異之上。
在尚未實現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工業化與城市化之前,在尚未實現整個中國的物質財富水平極大豐富之前,中國的各地將會持續承受能源消費所帶來的空氣污染,對清潔能源、清潔空氣的需求必須屈服于能源的可承擔性問題。是要清潔空氣,還是要基本的生存與工作權利,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二者之間的博弈將會是一個極其漫長而痛苦的過程。與此同時,這場博弈又是帶有歧視性的,落后的省份與農村地區將會受害更多。
輿論領域中的這場“清潔空氣運動”當然具有重要意義,也確實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使得政府不得不做出反應。但是,我們知道,對任何問題的思考,都不可能逃脫所處歷史情境的限制,更不可能脫離基本的科學事實。
空氣污染來自人類活動,人類活動依賴消耗能源,因此干凈或骯臟的空氣,歸根結底是一個能源及其伴生問題。能源如何獲取,如何分配,如何消耗,消耗所產生的污染如何控制,能源變革可能造成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哪些變化,又該如何應對這些變化。因此,對清潔空氣問題的思考,終究要回歸到對能源問題的科學嚴肅思考中來,要考慮人類社會的人口、科技、生產等諸多要素,要把它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大背景下進行研究決策。
參考文獻:
[1]姜耀東,宋梅,郝旭光等."煤改氣"采暖供熱模式在京津冀地區應用現狀、問題與對策[C].//2016第五屆國際清潔能源論壇論文集.2016:12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