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韓璐
摘 要:本文認為,《樂記》中提出的關于音樂中不同的樂器有著不同的音質規定因而有著不同的表現能力,并且表達了音樂表現形式應與內容相適應觀點。
英文摘要: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different musical instruments proposed in the YueJi have different sound quality regulations and thus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 abilities,and expresses the view that musical expression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content.
關鍵詞:《樂記》;音樂;表現形式
樂教一直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內容之一,《樂記》是我國古代一篇重要的樂學篇目,是在《禮記》中的第二十篇。關于《樂記》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且還并沒有明確的定論。主要集中的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認為是戰國初期公孫尼子所作,南梁的沈約認同這種說法。現代學者中郭沫若、錢玄等人都認同此種說法;第二種則認為是西漢武帝時河間獻王與其臣子等所作,依據的則是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所載:“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第三種說法則認為是西漢人公孫尼所作,丘瓊蓀根據《漢書·藝文志·雜家》中有《公孫尼》而認為,這里的公孫尼并非戰國時期的公孫尼子,而是西漢武帝時期的人,《樂記》應是此人所作。
《樂記》認為音樂發自于心,心有感于物,因而不同的事物帶給人不同的感受便創造出不同的音樂,并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發生重要作用。《樂記》開頭就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敢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這段話論述了音樂是如何產生的,肯定了音樂是一種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情的藝術。在人受到社會現象中某種事物的感觸后,借助聲音再加上一些樂器或舞蹈輔助工具最后就產生了“樂”。所以說“樂”是由“音”產生的,其根本是由于人心為外物所感而發出的聲音,聲音的高低清濁相應而形成的旋律,故“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音樂可以化人于無形,引導人走向正德,達到至善,實現大同。不同的樂器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聲音具有不同的意義,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樂記》對不同樂器的音質進行了探討,揭示出不同樂器的音質與情感表現之間的關系,從而為音樂創作表演的樂器的選用問題,或者說在樂器的表現情感問題上,提供了一個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方法,《樂記》中有這樣一段話:“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歡,歡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細讀這段論述,去掉其中君子聽聲引起的聯想,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發現,《樂記》在此已考慮到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質規定以及它們不同的表現力。鐘聲響亮,所以能表現號令、氣勢、武事;磬聲堅定,所以能表現堅定、節操、忠貞;絲弦之聲悲哀,所以能表現廉明、正直;竹管之聲寬廣,所以能表現人們會合、聚而不散的場景;鼓瑟之聲歡騰,所以能表現激動、振奮、勇進。所以音樂家創作必須根據情感表現的需要,選擇最具表現力的樂器,這也是《樂記》對我們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示。
人是一種感官性的動物,我們通常會受到視覺、聽覺及觸覺等影響,從而對不同事物獲得不同認知。音樂的形式只有同它的內容相適應,才能產生音樂的藝術美。不然,婚嫁時奏哀樂,喪事時奏喜樂,那時絕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音樂是一種活著的藝術,它讓人不自覺地受它吸引。尼采曾說:“沒有音樂的人生,簡直是一個錯誤,一種苦難,一次流放”。《樂記》認為不同的聲音具有不同的意義,對人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君子應當善于聽其聲而思其意。《樂記》關于人的內心情感與聲音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與對應關系的理論概括,對音樂家在音樂創作過程中的音調、旋律、和聲等的選擇具有方法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