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光
支持“三農”和中小企業發展,不僅是國家政策的要求,更是一家村鎮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發揚“以金融造福社會”精神的良好表現。白成立伊始,銀監會就要求村鎮銀行牢同堅持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主動下沉服務重心,下伸機構網點,縮短與農民和中小企業的距離,做農民和中小企業“門當戶對”的銀行。
然而,一方面要承擔支小惠農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義要面臨求生存、求發展的壓力。特別是村鎮銀行處于探索起步階段,銀行網點少、人手不足、結算不通,缺乏農村金融服務經驗,并在農信社、郵政儲蓄銀行的夾擊之下,市場空問較為狹小,且缺乏核心競爭優勢。村鎮銀行基于對股東投資報酬的考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于擴張規模、高速發展、創造收益的現象,直接造成信貸投向偏離“三農”。為此,如何協調“草根金融”在發展過程中“雙手互搏”困境是當前擺在村鎮銀行面前普遍的難題。
一、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一)可持續發展與服務“三農”的兩難,導致偏離服務“三農”的辦行宗旨
南于村鎮銀行的貸款對象是農民和中小企業,服務“三農”是村鎮銀行奉行的根本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某些政策性業務的職能。但是,村鎮銀行的制度設計義是基于商業化模式進行的。村鎮銀行既然定位為商業性金融機構,就不能不顧基本的商業邏輯而一味要求其履行服務“三農”的社會責任。村鎮銀行是獨立的企業法人,各發起人必然會把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自身最終的追求目標,當其在面對服務對象是弱勢群體的農民、弱質經濟的農業和農村時,商業性和政策性的矛盾將日益凸顯,出現在爭取最大化盈利的過程中背離支持“三農”的初衷,服務對象以盈利性較高的城市中小企業貸款為主而非以農戶貸款為主的局面。同時因設立初期的財務難以支撐各項工資福利、房租水電等經營成本,這些都會使村鎮銀行日后在盈利與支農的平衡中發生偏離。因此,如何做到既讓村鎮銀行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又保證其服務“三農”的宗旨不動搖,就成為村鎮銀行經營發展繞不開的難題,銀行盈利性質的農業信貸在回收上面臨著很大的操作難度。目前國內已經成立的村鎮銀行中,大多數存在著“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貧”的問題,偏離了辦行初衷。這種經營模式還易造成單戶貸款比例過大,一旦發生風險,將對村鎮銀行產生巨大的威脅甚至破產。
(二)資金來源不足,存款結構不夠均衡
一是存款來源有限,村鎮銀行作為新興事物,農民對其缺乏了解和信任,品牌效應尚未形成,短期內吸儲難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二是宣傳力度不夠,與國有商業銀行、郵儲銀行、農信社相比,社會各界對其的認可程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將其誤視為“山寨銀行”。三是營業網點較少,加之現代化支付手段匱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對農戶和中小企業的吸引力,制約其市場的開拓。以欒川民豐村鎮銀行為例,截至2012年10月末,各項存款余額11.42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僅有2.78億元,僅占24.34%;對公存款8.64億元,占比高達75.66%,一旦對公存款下滑,資金鏈被卡,其業務發展將受到很大影響:定期儲蓄存款1.28億元,僅占各項存款余額的11. 21%,南于活期存款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穩定性差,將嚴重影響到該行的流動性。
二、服務體系不健全,政策支持不力
(一)支付結算體系不暢
當前國內在營業村鎮銀行絕大多數尚未直接加入央行的支付結算體系,其支付結算業務往往通過已經接入央行的支付結算體系的主發起人或其他金融機構代理。這使得村鎮銀行的支付結算成本上升,結算時效性和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響,且不能直接為客戶提供通存通兌等跨行、異地結算服務。支付結算體系不暢已經成為村鎮銀行拓展業務的瓶頸。
(二)無法開辦銀行卡業務
對于村鎮銀行來說,當前銀聯的準入門檻偏高,僅入會費就高達300萬元,且對村鎮銀行缺乏差別化的支持政策,致使絕大部分村鎮銀行的銀行卡業務遲遲無法開辦。當前,在村鎮銀行辦理存取款業務還需要存折,與中國人民銀行構建現代支付體系要求格格不入,長期來看也不利于留住客戶。
(三)政策支持不力
國家在財政、貨幣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夠,缺乏長效機制。如稅收方面,村鎮銀行的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率分別為5%,25%,遠高于農信社3%、12. 5%的水平。國家對農村金融機構采取的多項優惠政策,如支農再貸款、扶貧貼息等,而村鎮銀行則缺少相關的支持政策。
三、利潤來源單一化,中間業務缺乏
村鎮銀行設立的初衷之一是要在農村地區發揮“鯰魚效應”,在經營管理、業務發展和產品服務創新上有所突破。但從岱山稠州村鎮銀行2011年經營情況來看,利息收入為1452萬元,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達到99.73%,利潤來源和結構單一,嚴重缺乏創新動力。目前,岱山村鎮銀行開辦的中問業務也僅有代理企業產險和代理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等幾項,還不能辦理代扣代繳稅金等中問業務,無法留住企業基本結算賬戶,吸收企業存款難度較大。
四、村鎮銀行擺脫困境的建議
加強金融服務創新,走特色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村鎮銀行市場定位上要重點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積極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不管是城市資本還是農村資本,不管是初始投資意圖還是開業后市場業務運作,都要以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為己任。要始終堅持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堅持小額、流動、分散的原則,面向三農,面向社區,不斷探索靈活、便利的信貸管理和服務模式,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努力擴大服務覆蓋面。村鎮銀行必須明確自身的市場定位,服務對象必須是“三農”、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并在此基礎上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才能鞏同村鎮銀行的客戶群體,千萬不能為了短期的利益放棄了農村這個廣闊的市場,同時也可以將村鎮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區別開來,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五、擴大融資渠道,拓展資金來源
(一)大力宣傳。介紹村鎮銀行開展的相關業務。
(二)勇于創新,真正將農戶和中小企業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風險可控的狀況下,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具體表現在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方面的創新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加大各項存款的營銷力度,開展形式多樣的營銷活動,重點在個人存款營銷上下功夫,破解負債業務結構不合理、增速慢的問題:及時了解農民、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詳細分析存款需求,通過差異化處理引導他們將閑置資金存入。
(三)增設機構。通過增設村鎮銀行分支機構,擴大服務半徑,在有條件的鄉鎮設立機構,增加網點:加快村鎮銀行基礎設施建設,以現代化的手段和優質的服務吸引客戶資金的流入。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
盡管經過六年的努力,村鎮銀行的培育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村鎮銀行作為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仍有很多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需要各方大力支持。目前,村鎮銀行面臨的突出困難是社會認同度不高,吸收存款難度較大,支付結算渠道不暢,征信系統不能加入,貸款規模受到控制,財政定向費用補貼期限過短,優秀金融人才匱乏等。考慮到與城市銀行業務相比,農村金融基礎弱、風險大、成本高,比較優勢小,要充分發揮村鎮銀行支農支小的內在積極性,必須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議有關部門能夠從支持“三農”和中小企業的大局出發,給村鎮銀行提供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允許其直接加入大小額支付系統和征信系統,放開“支農支小”貸款規模控制,給予更多支農再貸款支持,給予長期的財政定向費用補貼政策,給予更多的稅收優惠,為村鎮銀行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七、著力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擴大農村金融服務對象
(一)豐富貸款產品
要不斷探索研究“三農”金融產品需求,準確地定位目標客戶群,以客戶為中心,量身定做特色產品,進行產品創新、細分產品,以推出符合農村客戶需求的多樣化金融產品。以東興國民村鎮銀行為例,該行利用自身業務產品的靈活性,針對東興市中小企業和農戶的金融需求,該行精心設計并推出了“農戶聯保”“商戶聯保”“集體用地抵押貸款”“劃撥土地抵押貸款”“農戶自建房保證金聯保貸款”“農戶商戶聯保貸款”等具有村鎮銀行特色的貸款業務。每款產品均對應一項與“農”相關的需求。如“農戶白建房保證金聯保貸款”專門根據農戶個人信用情況及還款能力,滿足其農居建設的專項貸款,從而使該行的利潤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長。
(二)創新經營方式
村鎮銀行可以嘗試與當地政府部門、農村互助會、擔保中介機構等部門合作,本著“共同經營,共擔風險”的原則,引入資質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機構,降低信貸風險。
(三)完善金融服務功能
村鎮銀行要建立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統,改善村鎮銀行的結算功能和支付條件,實現資金跨行處理,加快資金周轉,為居民提供與之生活密切相關的支付結算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四)拓展金融服務產品品種
如代銷基金、債券,代繳水電費,理財產品銷售,代理保險等,這些中問業務不僅對于增加農村儲蓄、提高村鎮銀行的知名度有著積極作用,更可以優化村鎮銀行經營結構、提高利潤水平、鞏固其前期發展基礎。
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并不遙遠,培育發展村鎮銀行我們有很多的有利條件,但是也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問題。支小惠農和銀行尋求自身發展其實并不矛盾,這取決于銀行自身的經營優勢和綜合實力。相信只要各村鎮銀行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聚焦服務“三農”,合理萌發思路,共同扎實工作,村鎮銀行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自《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