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語琢
在這急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中,人們每天都被瑣碎、雜亂的信息所堆壓,卻發現慢慢失去了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容易被情緒化,逐漸浮躁。為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內心的紛亂中找回那一份純凈的初心,于浮躁中找尋那一方清潭。
何為內心的一方清潭?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那一幅透著清新與寧靜的水墨畫,還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那份最初的每項浸潤的濃濃香醇酒?其實不管是何種形式的“一方清潭”,其共同點都是回歸本心——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人們總是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所動搖而忘記了自己是為什么出發,該去向何方;又或許是沒有真正問過自己的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于浮躁中找尋那一方清潭實屬不易,在如此紛繁復雜的時代中更為艱難。我們可能難以完全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我們能過用實際行動來助推自己來更靠近那一方清潭。像陶淵明一樣背上行囊,去細細品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內心的寧靜與安適;又或像是梭羅那樣獨自前往瓦爾登湖,遠離世事紛擾,去思考人生中蘊含的真正哲理。做出行動是有效地,試著放下手機,捧起書本,或許就是現在我們最能夠去實踐、去感受一方清潭給自身帶來的洗滌與凈化的一種方式。
其實,整個社會都在尋找那本就屬于我們的那一方清潭——《國家寶藏》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來讓我們認識到國家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底蘊;《見字如面》又以一封封扣人心弦的信件來讓我們感受人與人之間最為簡單而珍貴的情感。這些文化類節目在浮躁而泛濫的娛樂節目中可謂是一塊美玉,像周邦彥《蘇幕遮》中所描繪的那一幅畫面一樣:“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些節目讓人感受到炎炎夏日中的那一份清爽與靜謐,帶著荷花的淡淡芳香,讓我們去用心聆聽我們最為珍貴的文化與情感。
一方清潭融會了許多:是夢想、是故鄉、是文化、是情感。不論世事怎樣變化,不論社會多么浮躁,只要我們堅守本就屬于我們的一方清潭,不忘初心,方能握住那詩與遠方,獲尋內心的淡定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