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
摘要:我國正處于新時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增長結構以及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時期,在這一背景下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是推動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關鍵所在。本文通過對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找尋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結構優化路徑,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提供建議。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一、引言
我國經歷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后迎來了中高速增長的“經濟新常態”,在這一特殊的經濟階段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以及競爭態勢的加強,我國應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將向著產業結構優化開始轉變。因此,在經濟新常態視角下,展開對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的研究,對于我國推進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二、相關文獻綜述
孫明春( 2014)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路徑以及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提出當前我國產業結構面臨著新舊動能交織的狀態,應該通過創新驅動我國經濟進行發展。黃群慧( 2014)從工業增長速度、工業需求側變化以及工業產業結構的角度進行研究,提出我國當前工業經濟正處于增速放緩、結構優化的狀態,面對這一狀態應當通過工業化的供給推動以及城市化的需求拉動為我工業經濟的增長提供新的動能。劉志彪( 2015)提出面對經濟增長的新常態,應當轉變我國原有的通過扭曲要素價格創造比較優勢的產業政策,并由原始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創新驅動。陳麗嫻和魏作磊( 2016)展開了對服務業開放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的理論機制研究,并運用我國2005年~ 2013年省份數據進行分析,提出通過服務業開放所引起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就業效應使得我國經濟的增長質量得以優化。彭宇文等( 2017)提出通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能夠實現勞動力的優化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率。
通過對已有研究的回顧可以看出,學者們通過不同視角對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行研究,本文將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對經濟新常態視角下我國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并從新時代新興技術、“互聯網+”的角度提出建議。
三、我國產業結構現狀
目前我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不足支撐對于第三產業所生產的消費性服務產品產生大規模的需求,對于第三產業的需求大多為生產性服務業,這導致生產性服務業是當前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經濟新常態的視角下,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提出,第三產業中如物流、電子商務以及普惠金融等紛紛展開與互聯網技術的合作,通信網絡、云服務平臺等新興技術的使用引發了傳統的金融業、通信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變革,第三產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不斷加強。義因為產業結構升級實質上就是在技術的推動下,社會生產資源與生產要素由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生產率較高的部門進行轉移,從而實現生產率較高的以更快的速度進行發展,當前我國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我國眾多生產部門中生產率發展最為迅速的部門,通過與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生產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使社會資源以及生產要素持續性地向該部門內轉移,行業規模迅速擴大。
但是,雖然我國擁有著較為充裕的勞動力資源,但是勞動力的使用比例卻存在一些不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勞動力使用不足的問題開始凸顯,在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中更為顯著。首先,我國第二產業仍處于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模式,這導致通過在第二產業生產過程中對新興技術對于勞動力投入的推動作用相較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更為滯后,并且由于第二產業普遍工資水平較低,這將導致第二產業通過新興技術的運用吸收勞動力的速度較低,從而導致資本深化進一步加深。其次,在第三產業中由于服務業的工資制度變革緩慢,勞動力要素無法充分流動的問題使得社會公眾對于創業的熱情較低,影響好的創業模式以及就業機會的出現。最后,對比我國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重工業的發展水平顯著高于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顯著高于消費性服務業,但生產性服務業相較于消費性服務業的對于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較低,現有的產業發展模式對通過將消費性服務業與新興技術進行充分結合以實現社會勞動力的吸收產生了阻礙作用。
四、新常態下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建議
在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產業結構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隨經濟結構的轉型而轉型。首先,要著力于對現階段的過剩產能進行化解,通過新技術、新能源的應用對工業體系現有格局進行重塑。堅持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以及產業升級機制來優化產業格局,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其次,要進一步完善產業協同體系,通過構建高效的產業創新系統來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的進一步深化,并積極鼓勵“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提高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最后,要注重對勞動力素質的培養以及人力資源隊伍的優化配置,著力推進技能型人才的專業素質以及基層勞動者的文化水平,并積極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最大限度上滿足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孫明春.邁向“新常態”的路徑與挑戰[J].新金融評論,2014f6):36-53.
[2]黃群慧.“新常態”、工業化后期與工業增長新動力[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5-19.
[3]劉志彪.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產業政策功能的轉型[J].南京社會科學,2015(3):33-42.
[4]陳麗嫻,魏作磊.服務業開放優化了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嗎[J].國際經貿探索,2016( 12):50-64.
[5]彭宇文,譚鳳連,諶嵐,李亞誠.城鎮化對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J].經濟地理.2017(8):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