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適合與超越的理念下,做最好的自己!行之有效的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針對組織內個體的特性,尊重且包容個體的差異性,如此才能保證這個集體的生機與活力。
但凡有過班主任經歷的老師,是不是經常聽到類似的聲音:“怎么有這樣笨的學生,沒法教。”“如果班上沒有那三個差生,我的班級就好管多了。”“瞧人家帶的班,學生多聽話!我班上的學生,要了我的老命!”……
誠然,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能帶一個好的班級,遇到的都是優秀的、讓老師放心的好學生。但一個四五十人的班級,學生在學習基礎、接受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企圖用一種標準來要求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達到理想的完美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
正視這樣的現狀,我們應該怎樣來調整自己的班級管理思路?
積極調整自我心態
在一個班級里,不管任何時候,積極和消極的現象都會存在。仔細想想,假如我們只關注消極的現象,發現的也往往是消極的現象。相反,如果我們多關注積極的現象,更多發現的自然也是積極的現象。
實際工作中,有不少班主任長時間以來都把目光停留在消極事物上,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或者說出這樣的話:“怎么犯錯的又是你!”“不要總是趴在課桌上!”“怎么又在課堂上講話?”……
相反,如果我們能善于關注積極的事物,在班級管理中多表揚,面對老師真誠的表揚,學生也會努力去達成老師的期望,這應該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吧。擁有積極的心態,班主任通常會把事情處理得更得當。
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
一是要承認并接納學生的差異。任何一個班級的學生之間都會有差別,這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別源于先天遺傳基因與后天成長環境的共同作用。學生的體形外貌、智力基礎、性格愛好等,我們往往都能從學生的父母身上找到相似的影子;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后天生長環境給每一個個體的成長帶來的影響。所有的這一切讓我們明白,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才能真正地從本質上做到愛護并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是要巧妙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承認并接納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一個有智慧的班主任就應該巧妙利用這種差異,要充分尊重、主動順應并加以謹慎地正確引導,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不斷成長中超越自己。
培育班級自我凈化能力
如果把一個班集體比作一條河流的話,班主任的職責并不在于花更多的精力來清除那些從傳統意義上來看“不好”的如同河邊雜草般自由生長的學生,而應該尊重和悅納差異,學會適當放手,拓寬學生同伴互助的成長路徑,培育班級自我凈化、自我改善的能力,有意識地創造適合學生多元發展的路徑。孩子們在自由生長的氛圍中走向卓越,班級這條流淌著生命的河流便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
一名優秀的班級管理者,要避免被完美情結所困擾。班級就如同一片大樹林,不同的鳥兒聚在一起,這其中既有百靈,也有烏鴉,我們只愿意讓它們發出一種聲音,這顯然過于完美。所以,要以開闊的胸襟悅納你面對的每一個學生。班級管理沒有完美,只有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