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控制作為企業提升內部管控有效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對于防范企業在運營管理過程中的風險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受外部經濟環境不景氣的影響,我國步入了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企業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逐步增加。基于此,探討如何優化內部控制,合理控制風險對于企業來說具有實踐意義。本文從分析企業優化內部控制體系的積極意義出發,分析其在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優化途徑,以期能夠對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水平的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內部控制:企業:風險:優化
一、內部控制概述
內部控制主要是指企業為了對其運營管理進行全面的管控而構建和實施的各項經濟活動相關的內部牽制機制,以最終實現保障資產的安全完整性、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性以及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性等預期的管控目標。目前我國企業所實施的內部控制體系其框架主要是依據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五個要素所建立。
二、企業優化內部控制體系的積極意義分析
由于企業在生產運營管理過程中,既需要協調內部關系,進行資源配置,同時還與外部環境聯系緊密,因此需要關注的控制點和風險點較多,強化內部控制對于企業來說更具有積極意義。一是經過優化的內部控制體系能夠將企業內部各部門以及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整合和統一,從而有利于提升企業資源的使用效率,客觀上對經濟效益提升有促進作用。二是經過優化的內部控制體系能夠及時準確的識別出企業在運營管理過程中潛在風險,從而有利于其在風險發生之前采取防范措施,進而降低風險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三是經過優化的內部控制體系能夠合理保障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和合規性,使得企業的會計核算基礎數據能夠更真實準確完整的反映業務實質,保障了財務信息的真實完整性。
三、當前企業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風險評估體系尚未全面建立
風險防范與控制既是內部控制體系的組成要素之一,同時也是實施內部控制的主要管控目標之一,是內部控制體系的核心內容。當前企業在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中卻存在風險評估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風險評估管控的組織機構缺失,即企業受規模、成本效益等因素的影響,不能在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設置專門的風險評估部門來實施風險識別、分析、衡量和應對等風險管控流程。二是在風險評估過程中,不能結合企業的內部控制目標來持續、系統的收集企業的風險相關信息,對于風險的識別主要依賴于定性評估,而沒有根據風險發生概率和風險的破壞性進行排序和分析,確定管控重點。三是在風險應對環節的客觀性和系統性不足,即企業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出現風險時往往是管理層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應對經驗來采取措施,而不是根據預先設定的風險應對措施和對策體系來實施,造成風險應對環節缺乏客觀性和系統性。
(二)內部控制活動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內部控制活動一般與企業的業務管控流程和制度有關,因此其是否完善對于內部控制的管控強度具有直接影響。在實務中,企業在內部控制活動中存在的缺陷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存貨管控方面,即存貨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點環節之一,其控制是否有效不僅關系著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還對流動性風險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在實務中企業一般都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存貨盤點清查制度,但是受存貨種類、型號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在盤點方法、盤點頻率以及對盤點結果的處理等方面缺乏較為嚴謹、具體的內控制度,存貨的安全性難以保障。另一方面,在應收賬款控制方面,即應收賬款作為企業內部控制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當前部分企業在應收賬款控制方面存在缺少細化科學的信用管理政策、銷售管理和應收賬款管理融合度不足以及應收賬款分析流于形式等問題,從而使得應收賬款管控不力,企業資金周轉率偏低,流動性風險上升。
(三)對內部控制的監督被弱化
內部監督是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查漏補缺,提升其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當前企業在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中,內部監督存在被弱化和流于形式的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來確保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和人員的實質獨立性,造成其難以公正、客觀的對內部控制缺陷及存在問題進行評價修正。另一方面,缺乏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標準,不能在監督過程中對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進行識別和認定。
四、企業優化其內部控制體系的主要途徑
針對企業在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及內部控制的相關理論,認為應當從以下途徑采取措施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優化。
(一)建立全面、客觀的風險評估體系
對于企業來說要建立全面、客觀的風險評估體系,須從以下三個途徑著手。一是要認識到風險對于企業發展的破壞性影響,提高對其控制的重視度,在企業內部建立專門的風險評估管控機構來對風險進行系統化、制度化的評估控制。二是通過構建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來對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因素進行持續、系統的收集與分析,及時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識別出風險,以便于管理層根據風險的發生概率及破壞程度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三是在制定風險應對策略的時候,企業要轉變風險應對依賴于管理層主觀經驗的做法,應當在建立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前提下結合企業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以及風險偏好制定系統化的風險應對策略體系,以確保對風險的識別、分析、衡量和應對是全面的、客觀的,從而將風險控制在企業預期控制目標內。
(二)對內部控制活動進行完善
存貨控制和應收賬款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活動的關鍵點和風險點。在實務中企業要實現對內部控制活動的完善,須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在存貨控制活動中,一方面,要結合當前的網絡技術和信息共享技術,建立經濟訂購批量、ABC存貨管理模式以及訂貨點模式等較為科學的庫存決策模型,提高庫存決策的智能化,以有效降低企業的資金占用,提高流動性,降低風險,另一方面,要對企業的存貨清查盤點制度進行完善,包括清查盤點的時間、方法等,以及時掌握存貨的具體狀況,減少因存貨管理不善而帶來的一系列銷售和管理問題。二是強化對應收賬款的控制,在實務中要強化對企業的應收賬款控制,不僅要根據客戶的信用水平估值建立資信檔案作為其進行事前風險防范的依據,同時還要通過讓財務人員參與到企業的賒銷業務決策、建立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應收賬款的定期核對以及考核制度等方式來加強財務部門和銷售部門在應收賬款控制過程中的有機融合,提高應收賬款周轉率,減少資金占用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三)強化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力度
結合上文所分析的企業對內部控制的監督被弱化的問題,筆者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優化。一方面,完善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即不僅要通過改變內部審計在組織結構中的層級來提升其部門和人員的獨立性,同時還要促使其參與企業貨物流轉的全過程,以提升其對內部控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另一方面,要在企業內部根據自身管理需求,明確內部控制缺陷的具體認定標準,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的商品流轉全過程以及審批流程進行評估認定,找出缺陷及其成因并加以修正以減少風險。
五、結束語
本文從分析企業進行內部控制優化的積極意義人手,分析其在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基礎,分別從三個角度提出了較為具體的優化途徑和對策,以期能夠改善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降低運營管理風險。
參考文獻:
[1]于小彭.Js公司內部控制問題研究[D].沈陽:沈陽大學,2018(1).
[2]李寶勝.談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財會學習,2018(2).
[3]王茂松.AD商貿集團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3(6).
作者簡介:
胡江,武漢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