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峰
摘要:在信息化和科技化時代之下,我國的教育與模式和教學環境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為了落實心理健康教育,許多高校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發展要求,積極的將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在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將更多創造新的教學元素與學生的自主實踐相聯系,鼓勵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實現個人的良心成長和發展。對此,本文站在宏觀的角度,對高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機制進行相應的分析及研究,以期為提高兩大教學模塊的教育質量和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機制;
一、引言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屬于我國素質教育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落實素質教育及推動新課程改革大有裨益,老師需要結合學習時代背景之下兩大教育模塊的新內容、新標準和新要求來調整教學策略。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自由學寬松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高效課堂,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二、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思政教育主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基礎,著眼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條件,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保證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許多高校通過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師來落實這一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學術界和理論界提出,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和邏輯聯系,都以學生的身心素質以及心理健康發展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的規范個人的言行舉止,與他人構建良好的社交關系,順利的完成個人的社會化。
三、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與時代脫軌
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不難發現,有一部分高校在落實思政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之中直接以傳統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體,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過于機械和單一,教學主義比較嚴重。老師將核心時間和精力放在簡單的說教上,這一點導致學生缺乏一定的參與積極性,難以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對個人的重要價值和作用,缺乏一定的學習熱情以及自覺性,長此以往就會直接束縛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發展,嚴重甚至會產生許多的厭煩情緒以及消極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夠觸及學生的心靈
我國新課程改革明確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老師需要堅持學生的核心地位,保障自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符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真正的觸及學生的心靈。但是許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卻難以做到這一點,老師無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過于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及專業素養的提升,所選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理念比較機械,無法體現這一教育模塊的實踐作用和引導價值。
四、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方法
結合上文的分析不難發現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對推動素質教育的大力落實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高校必須要注重兩大教學模塊的完美結合,構建完善的教育教學框架和體系,采取教堂課程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實現個人的良性成長和發展。
(一)重視師資建設
盡管我國素質教育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對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來說,老師所扮演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師資質量會直接影響最終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為了促進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水平,學校必須要注重對師資的投入,關注思政建設工作的大力落實,了解學生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學情況,積極選拔一批經驗豐富且專業知識背景較好的老師,讓老師能夠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創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向,以此來實現有的放矢。
(二)運用新手段落實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
創新對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在網絡化時代之下,學生的生活模式以及思維習慣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老師可以主動利用不同的網絡平臺以及現代新技術和新手段來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以及心理狀態。讓學生主動的說出個人的真實意見和看法,老師則可以在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之中主動聆聽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做朋友,營造一個更加寬松的學生交流氛圍,盡量的避免學生之間的隔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與老師進行溝通和互動的過程之中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老師只需要結合新時代改革背景之下,思政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的標準以及教學要求,主動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比較貼近的教學內容和元素,幫助學生解決個人在自主實踐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
(三)教師的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為了構建高效課堂,保障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高校老師可以著眼于大學生目前的心理狀況以及思想關注點,采取理論分析與實踐研究的形式來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以此來針對性的開展不同形式的學生教育工作,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工作目標,保障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美結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一個自由且寬松的學習氛圍之下提高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教育背景以及學習能力有所區別,老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著眼于學生心理思想文化專業素養的現實條件,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積極的將更多創造性多元性以及趣味性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自主實踐相聯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之下主動接受優秀思想文化的熏陶,培養個人良好的思想素質,真正的實現個人的全方位成長和發展。
五、結語
在高校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融合尤為關鍵,老師需要關注這一教學工作的實踐要求,著眼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時代的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不斷實現兩大教學環節的完美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過程之中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許賀, 李洪. 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機制研究[J]. 出國與就業(就業版), 2011(6):45-46.
[2]涂涯, 王甜甜. 心理素質測評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當代教育科學, 2015(3).
[3]方海珍, 邢曉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論——兼論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J]. 法制與社會, 2011(11):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