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益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我國在教育改革方面也越來越深化。以語文為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積極探索精神的人才。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教學法,解決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困惑。本文針對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詳細的分析,為我國今后教育行業的全面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創設情景教學法;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引言:
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有的年齡比較小,常常會覺得比較困難,尤其是在學習新知識時,會覺得新知識內容難以理解。另外,因為語文知識的嚴謹性和知識點繁多,使學生在學習時會更加缺乏興趣,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從整個小學教學來看,語文占據了非常重要的比例,對其他學科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非常重視這一點。在教學中,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同時,教師在創設情境教學中也可以不斷地總結經驗,以便提出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
一、適時導入課文實際情境
根據我對小學語文展開的大量實際調查研究發現,在開展教學創設情境教學法的過程中,應該將語文課文中的具體指示內容做為依據,在此基礎上,結合新教改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明確要求和號召,根據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的教學進程,制訂出一套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教學方案,并保證制定的教學方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將創設情境教學法合理地融入到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使語文教學環境變得和諧、輕松,能夠與具體的語文知識內容相吻合。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課本《秋天到了》這篇課文時,在教學正式開始之前,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每個學生都回答,然后在班級中選擇幾個同學將自己眼中秋天的樣子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表述,再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有的同學會說,秋天到了,樹葉落了,秋風很冷;有的同學會補充說道,秋天代表著豐收,很多水果都是在秋天成熟,農民伯伯種的莊稼也是在秋天收獲。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在這時,老師將課文中的生僻漢字和詞組教給學生,比如:轉、涼、爽、翻、寒、霜、降、菊、雁、秋、歌、唱、收、忙、浪等。與此同時,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模式,讓有關秋天的景色、秋風的聲音展示給學生觀看,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下,仿佛置身于秋天的野外,感受大地的呼吸,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老師創建的教學內容中。通過創設情境教學法,將老師的主導地位轉變成從屬地位,老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體,而是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長此以往,不僅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狀態得到改變,同時,還能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優化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終為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1]。
二、創建適度的教學活動情境
在對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創設情境教學法展開的大量實際調查研究中發現,通過創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中感受到更多比較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不僅使學生的學習情感和學習需求得到滿足,而且,為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鋪設了正確的道路。比如,在學習《陶罐與鐵罐》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對話表演的形式,對課文進行通篇閱讀。老師可以選擇三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一名同學負責扮演陶罐,一名同學負責扮演鐵罐,一名同學負責旁白。大約預留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所有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閱讀,此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以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模仿陶罐和鐵罐的說話語氣。通過這樣的創設情境教學法,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環境中,仿佛真的看到陶罐和鐵罐在自己面前辯論,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與此同時,學生在對課文角色進行扮演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認識[2]。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根據以上針對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的詳細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將創設情境教學法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能夠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做到將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生活中。小學語文教學為以后初、高中、大學的語文學習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而運用創設情境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最終提高運用語文知識的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靜光.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16):53-55.
[2]張帆.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1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