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作為技術素養的啟蒙階段,著重于培養學生學習技術的興趣,嘗試基本技能的操作及掌握規范操作的要領。小學階段的勞技課程主要有五個主題:紙質制品、金屬絲制品、木質制品、簡易電子電路、簡易電子電路的應用。通過課程學習,知道身邊若干常用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初步學會根據設想選擇材料;學會使用一些身邊常用的手工工具,合理安排制作步驟,完成簡單的作品制作;知道一些簡單的技術符號和圖示;根據需求,設計制作一些簡單的技術作品。在實踐中,能發現身邊接觸到的紙質、金屬絲、木質等材料制品中存在的使用不便、不安全等問題,提出改進需求;能借助工具,感受不同的加工方法及制作工藝,總結出一般加工方法,通過使用或檢測,對作品進行改進等。
關鍵詞:技術素養,家校聯合
小學生,對“技術”一詞相對比較陌生,所以我們提出“倚重”資源來提升他們的技術素養。“倚重”是看重并且信賴的意思,那么,小學階段哪些資源是值得我們勞技課程看重和信賴的呢?
一、 家校聯合,感受技術魅力。
小學階段的勞動技術課是以學生親身實踐、親手操作、手腦并用為基礎的,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和家校互動。小學生在學校勞動都比較積極,但是一回到家,可能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了,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舍不得讓孩子勞動。我們以教材為本,選取孩子們喜歡的技能或作品,延伸到家庭實踐,有效整合學校與家庭資源,讓孩子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收獲,技術給予的自信和成就。
五年級勞動技術的金屬絲彎折,學會矯正、剪切、彎折、絞合等技能,設計一些作品。教師設計了一個環節:媽媽用筷子打蛋,速度慢又不均勻,請學生思考:你能設計一個使用方便而又簡單的工具嗎?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學生會想到增加筷子根數,有的會聯想到家里的打蛋器等等。通過討論、交流,再由老師布置任務,請學生設計由多根金屬絲彎折而成的打蛋器。并要求學生回家用自己的作品嘗試打蛋,請父母評價打蛋器的使用效果。
這樣的勞技活動,學生參與度高,回家與父母一起實踐,他們有一定的成就感。晚清名臣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形成勞動習慣極其重要。如今已是21世紀,簡單的體力可能不復存在,任何勞動都講究技術、效率,打蛋器的制作,學生初步體驗了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帶來的快樂和成果。
我們教師注重在教學中從學校擴展到家庭,小學階段涉及的勞動與技術有個人制作、生活小技能、社會活動等方面。個人小制作包括紙工、小木工、小金工、種植、養殖、編織、縫紉、刺繡等。生活小技能中包含一些手工制作,比如縫紐扣、做布墊等,讓給學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活動中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和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
二、開心農莊,體驗種植樂趣。
松江二實小結合當前學生對網絡游戲的依賴和喜好,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學生的勞動能力,開發了“開心農莊”實踐園課程。孩子們大部分時間在教室里學習,很少在戶外活動,特別是田間地頭,體驗不到耕種的艱辛和豐收的喜悅。開心農莊實踐園提供了讓孩子們有更加親近、感悟大自然的機會,鍛煉和提升了孩子的心理、心智和勞動能力。開心農莊的每一次勞動都是生動有趣和富有吸引力的,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喜悅。
“開心農莊”種植活動根據季節果蔬安排播種時間,確定種植目標、種植內容,還成立管理機構,劃分班級管轄地。各班對每位學生也進行合理分工,制定制度予以保障。勞技教師協同班主任布置任務,近期播種什么蔬菜?本班準備種植什么?種苗怎樣培育?怎么施肥、上土、澆水、除草?哪個小組負責?
二實小踐行讓學生全面、陽光、健康發展的理念,鼓勵每個孩子參與“開心農莊”種植活動,了解種植蔬菜基本常識,豐富成長和生活經歷。通過種植活動,每個學生能說出一些蔬菜、農作物的名稱、生長特點等,懂得種植需要的環節,初步掌握一些種植技術,人人學會栽種一種植物,切實獲取了一些親身播種的體驗。
開心農莊作為學生的實踐探究基地,也是展示他們綜合能力的重要場所。因此,我們一般請學生選擇播種當令蔬菜,或者選擇各年級教材中出現的植物,請學生自己收集各季節適宜種什么蔬菜,班級討論確定種植品種,再購買種子,安排各小組種植任務。但學校農莊種植的植物畢竟有限,引導學生運用在學校中獲得的種植經驗,有條件的可跟隨父母長輩前往農村、野外去觀察、栽培植物,拓展他們的學習空間,提升動手能力。
三、教學實踐,開啟技術萌芽。
小學階段,語數外、自然常識、科學探究等學科為我們勞技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們勞技教師善于挖掘其中與勞動技術有關的資源,并倚重這些資源,開啟學生的技術萌芽,為初中學習勞技埋下興趣的種子。例如:《調光臺燈》一課,其中一個環節是把小電珠、電池盒等固定到一塊薄木片上,可選擇螺絲或雙面膠固定,固定的牢度作為動手操作的技術點。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固定雖簡單,但技術不過關導致作品無法“站立”、“搖晃”等現象。怎樣才能使“臺燈”平整、不搖晃,器件布局合理是關鍵。通過滑動筆芯上的鐵片達到控制光線的強弱是學生思考、探究的問題,大家一起探討電阻的作用,改變阻值大小就能改變臺燈的光線強弱的原理等等。還如四年級語文有一篇《蝙蝠與雷達》文章,我們木藝課借助課文提供的信息,讓學生收集蝙蝠的外形特點,用美術知識繪制草圖,自主設計蝙蝠的造型,并用木藝的切割、打孔、打磨、粘貼等技術完成制作。其次,老師提供雷達的照片,請學生思考用什么材料可做雷達?將語文素材與金屬絲彎折技術整合起來,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激發了他們自主設計的興趣。再如四年級第二學期,恰逢元宵節,我們想到了利用這個傳統節日,請學生討論如何制作花燈,先確定造型,動物、花卉還是幾何立體形狀。確定后繪制草圖,估算作品所需的鋼絲長度與數量,再利用金屬絲彎折構建出花燈的輪廓。制作中,允許學生單根、雙根、多根鐵絲進行連接。完成框架,用宣紙或其它透明類的紙糊在花燈框架外,最后彩繪裝飾點綴,一盞盞形狀各異、絢麗多彩的漂亮花燈誕生了。又如五年級語文有一篇《飛奪瀘定橋》的文章,老師先請學生描述戰士們的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經過,再問學生瀘定橋是一座什么構造的橋?長、寬各多少?如果我們用木片,你按多少比例制作?
在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我們老師通常利用語文素材進行作品的拓展和延伸,學生在學會了基礎性的加工技術后,能自主選擇材料和設計作品,鍛煉了他們使用工具、自主選擇材料的能力,更提升他們運用語文素材進行加工變實物的能力。學生通過自主設計創新,整個班的作品不再千篇一律,有利于學生相互間評價、鑒賞和取長補短,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勞技作品,學生的興趣非常高。讓學生把作品帶回家,得到家長的贊譽,更能改變學生的勞動態度,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勞動興趣和技術思維。
小學階段的勞技資源,大部分來源于學生的家庭、學校、課堂,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熟悉的資源讓他們感到親切,會以最大的熱情付之于學習和行動。豐富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勞技課程學習中鞏固了學科知識和技能。倚重學生喜歡的、熟悉的資源,也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他們的技術素養。
參考資料:
[1]范蔚《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J].教育科學研究,2002(3).
[1]呂鑫祥.李國慶.張崇椿.劉秋平.張紅妹 《上海市中小學勞動技術課程標準解讀本》[M]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