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輝玲 彭勝華 李書甜

關鍵詞 大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 本土紅色文化 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52
Abstrac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what person trains", "how to cultivate" and "For whom to trai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we should always put the lofty ideal of communism and the lofty belief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rst pla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liberal arts college of Wuyi University actively explores new educational models, such as "party history and national history", "local red resourc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Chinese dream", the subjectivity, enlightenment, practicality and pertinence of education have been strengthened, ideal belief education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ideal belief education; local red resources; Chinese dream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落實到具體內容,主要是要加強他們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及愛國主義和社會責任感。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在教育安排上比較偏重于模式化的理論說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尤其容易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一般的知識課或理論課來對待,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虛假教育”的心理。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化是一個從“認知”、“認同”到“內化”的循序漸進過程,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為此,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探尋出一條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就顯得迫在眉睫。
1 五邑大學文學院“四位一體”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實踐
為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五邑大學文學院以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申請人員群體為實踐對象,結合文科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了“黨史國史”、“本土紅色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夢”為主題的“四位一體”教育新模式探索,充分結合主題黨課、黨員志愿服務活動、主題黨日活動、各類傳統節日和紀念日,精心組織一系列主體性、啟發性、實踐性、針對性和專業性強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大大增強,深受學生黨員和入黨申請人員的喜歡,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成效(見圖1)。
1.1 黨史國史教育讓學生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切實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運用各類主題黨課講述中國近現代史,讓學生清晰了解到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唯一選擇;利用“清明節”、“七一”、“國慶”、“一二·九”紀念活動契機,組織開展掃墓、讀書分享、故事演講、黨史國史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全方位、多層次和多角度了解黨的歷史和優良作風;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采取線上學習和討論的方式,不定期轉發各類官方網站或公眾平臺的評論、視頻和推送,讓學習教育“活”起來;不避諱矛盾,通過十八大以來鐵腕反腐的事實和數據,跟學生們講述我黨不諱疾忌醫,敢于刮骨療毒,直面問題,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的態度和境界,讓學生明白中國共產黨是具有極強自我修復能力的先進政黨。
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自覺學習90多年的黨史和60多年的國史,深入了解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以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走過的苦難輝煌,從歷史維度理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兩句話的深刻內涵,從而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
1.2 充分發揮本土紅色資源優勢,加強大學生對革命精神的認同
五邑大學地處廣東江門,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粵中縱隊的政治中心,有著非常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此,充分發掘本土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有效利用發生在身邊的生動鮮活案例,遵從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原則,結合中文學生的專業特點,運用演講、朗誦、講故事、座談、觀看影片、傳唱紅歌、實地走訪、人物訪談、學習紅色歷史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江門本土的革命歷史,通過不斷的“學思悟踐”,使學生的黨性修養不斷得到洗禮,進而引領大學生黨員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學院組織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開展了粵中縱隊史黨課學習、紅色經典誦讀活動、清明英雄山掃墓、暑期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暑期紅色文化調研、《刑場上的婚禮》話劇表演等系列活動,并長期以來助力杜阮松嶺村紅色交通站建設,該項目還曾獲得廣東省委教育工委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創新案例征集評選活動二等獎。寓教育于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的主體性、啟發性、實踐性、針對性得到很大改進,達到了入腦入心、外化為行動的自覺效果。
1.3 以文科專業背景為依托,以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石,而對于肩負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重任的中文類學生來說,加強文化的自覺自信、鑄造堅強有力的中國精神就顯得更為重要。為此,學院組織開展了各類寫作大賽、演講比賽、誦讀活動、詩詞創作大賽、詩詞大賽、書畫大賽、篆刻活動等活動超10場次,學生們浸潤在這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盡情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系列活動既提升了學生們的專業素養,加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又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1.4 以輝煌成就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以 “中國夢”激發學生的責任擔當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這系列成就又以各種方式多維度呈現在媒體領域,借此契機,依托主題黨課、微信平臺、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諸多形式,在大學生中大力開展國情教育,激發學生全面、歷史、實事求是的認識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的新的歷史方位,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同時又注重從大國興衰的歷史比較中讓學生看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進而激發學生的責任擔當,自覺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當中,融入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
2 “四位一體”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內涵解析
五邑大學文學院“四位一體”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之所以能取得較好實效,主要原因是把握和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解決了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主要概況起來是充分考慮和把握了教育的針對性、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方式的啟發性和教育環節的實踐性這四個關鍵因素。
2.1 教育的針對性
本文以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為目的,以黨課等理論教育為基礎,以多樣化實踐教育為載體,以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為重心,通過創新教育載體、貼近學生實際的方式,切實將黨史國史、國情社情等理論教學內容“講清楚”、“講生動”、“講深刻”,融“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為一體來開展各類實踐教學活動,從而逐步實現理想信念教育從“認知”、“認同”到“內化”的逐漸轉變,大大增強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
2.2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性作用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相結合。通過學院科學合理的設計,諸如講好紅色故事、開展紅色文化調研、紅色經典誦讀、以及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感染、自我提升。
2.3 教育環節的實踐性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創新實踐育人路徑,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將社會調查、支農支教、志愿服務等實踐環節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把握社會發展規律、認清國家前途命運以及認識自身社會責任,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為社會、他人服務,實現自身存在的價值,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更好的統一。
2.4 教育方式的啟發性
黨史國史、紅色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教育內容,都是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資源,也是幫助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依托。教育方式的啟發性實際上跟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教育環節的實踐性相互依存,正是通過學生的親力親為和實際感知,引發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理論、制度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在學思踐悟中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升華為踐行中國夢的責任擔當。
本文為2018年廣東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立項編號:2018BK11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7-12-07.
[2] 費蘭蘭.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