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中國農村的養老問題日益嚴峻,具有緊迫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不僅在物質層面有利于保障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同時,也可以充分發揮家庭養老在養老問題上的精神關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于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家庭養老;政治穩定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述評
中國古代先賢描述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生活圖景體現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庭養老一直是中國傳統社會主要的養老方式,尤其是在農村。但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家庭養老”的不足日益顯現。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農村社會的養老問題進行探索,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中國一直以來的養老方式開始發生變化,由原來的家庭養老演變為家國共責,對農村的穩定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眾多學者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研究,主要分為三類。第一,大時代背景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探討。趙靜華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探討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凸顯了養老問題的緊迫性和和目前養老保險制度的不足之處;第二,以具體省份為例探討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戚曉明、周應恒基于山西省的調查試點分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籌資機制。第三,國內外養老保險的對比研究。洪秋妹對比瑞典、德國、法國和中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突出了國外的養老保險制度公平性較高、獨立性較強、模式多元化等特點,同時也分析了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問題以及國外經驗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總體來看,眾多學者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探究具有重要意義,但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政治學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探討中缺位。從已有的文獻來看,眾多學者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探討更多聚焦于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和現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但是卻并未站在政治穩定的高度來探討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二是國家在農村社會養老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農村老年群體在總人口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有效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對于中國的政治穩定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本文從政治學視角出發探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政治穩定作用,以期更好的認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價值。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促進政治穩定的內在機理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彌補農村家庭養老不足,奠定政治穩定的制度基礎
家庭養老是中國傳統的養老形式。在以農業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家庭不僅僅是由血緣凝聚起來的單位,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單位。土地的經營依靠單個人并不能完成,因此,家庭中的成員共同勞動,共同經營,共同消費。隨著父母年老體弱,逐漸失去勞動能力無法耕種土地時,兒子們可共同耕種土地或對土地進行均分,并承擔父母的養老糧。每個人每年要為年邁父母提供足夠的養老糧,協調分配,同時可以互相監督,但對于不提供養老糧的行為會進行譴責。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形成不同的制度,一種制度不是從來就有,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有其自身的優勢,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對于地處偏僻,土壤貧瘠的地方,家庭養老會成為一大難題。如何解決因經濟發展不均衡引起的家庭養老問題,是迫切希望解決的重大問題。同時,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目前農村社會的養老需求,農村青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土地減少都使得農村的養老面臨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傳統的養老模式無法解決,會產生老而無養的農村道德危機,甚至會對農村的穩定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國家和政府出臺關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彌補農村家庭養老的不足,給予老年人一定的經濟支持,同時,將國家支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國家和政府在經濟上予以支持,家庭養老給予老年人更多精神上的關懷,國家和家庭共同承擔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讓農村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讓一些贍養老人基礎薄弱的家庭可以有所依靠,有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增強政府績效合法性、夯實政治穩定的群眾基礎
政府的績效合法性是指政府通過有效的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并通過相對公平的方式實現分配,在消除貧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得到人民的認可和支持,從而提高自身合法性。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隨著勞動能力的逐漸喪失,對社會的貢獻逐漸下降,更容易成為一個被忽視的弱勢群體,尤其是農村的老年群體。由于經濟發展狀況和自身條件的限制,農村老年群體大多數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導致他們在能力和素質上有所欠缺。農村的老年群體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只能依靠子女贍養。雖然法律上明確規定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但農村子女對老人的贍養更多是通過道德自律而非法律約束,因此往往會存在一些道德素質低下的子女不對老人履行自己的贍養義務,部分老人面對子女不盡孝的情況,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往往會選擇沉默應對;部分老人可能產生悲觀情緒,通過極端的方式加以應對,輕則偷奸耍滑,重則輕生自殺,成為農村的不穩定因素;隨著農村社會養老制度的出臺和實施,農村年邁的老人在物質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保障,提升了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增強政府的績效合法性。此外,隨著年輕人進城務工,家庭合作生產產生經濟收入的必要性下降,家庭中的年輕人可以通過個人獲取更多的財富,子代相對父代的權力上升,老年人曾經是家庭的核心,隨著日漸衰老逐漸被邊緣化,心理上產生了巨大落差。老年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他們也渴望被接受和認可,而積極參與到農村的政治生活中為他們提供了渠道。老年人雖然逐漸失去勞動能力,但是他們對于農村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有著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可以為基層治理建言獻策。因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有利于促進老年人群體的政治參與,同時擴大政府基層治理的群眾基礎。
三、總結與反思
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于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利于農村社會的政治穩定。但是要實現“老有所養”,僅僅依靠政府或者單純依靠家庭并不可行。因此,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模式和自下而上家庭養老模式應結合起來。一方面,政府應不斷完善和落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拓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宣傳和倡導“孝”文化,鼓勵和支持家庭養老,給予老年人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兩者協調運行,才能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作者簡介:
張世杰,(1995,5,20-)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