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舟
摘 要:公法權利作為行政法當中關鍵性的概念,不但是屬于社會民眾的一項基本自由請求權利,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法學工具之一,對行政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都起到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近年來社會主義民主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公民之間各項權利的交流與互動變離不開公法權利的的支撐與調節。由于現階段我國對于行政法上公法權利的研究并不具備完善的理論體系與實踐系統,其研究成果還處在探索與發展階段,有待進一步發展與完善。本文結合現有的理論性研究以及相關法律文件,針對當前行政法的實踐活動與研究成果,對于行政法上的公法權利的研究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關鍵詞:公法權利;行政法;體系
針對行政權的調整與控制,行政法在對于行政權的界定、行政行為的規范等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其設立依據主要是對行政人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與關注,從而使得公民的合法權利得到有效的保障與維護。行政法呈現的三重景觀主要分為行政組織、行政行為、公法權利。公法權利作為行政法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其不但是保護公民合法權利的有效手段,更是規范行政行為、協助行政法官處理事務的主要依據。
一、影響公法權利的相關因素
(一)機制
行政法之中公法權利的實行依賴于良好社會機制體系的運轉。社會機制是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全的有效手段,它既是公民實行自身合法權利的依據,也是有效約束公民行為的關鍵性舉措。行政法自身也屬于社會機制的一種,它既是限制行政行為人的主體,也同時被社會機制所約束,可以說,社會機制的形成是行政法得以實施的基礎,行政法又是社會機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機制愈加完善,行政法的實施也就愈加得到廣大公民的認同。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機制的發展必定愈加完善,而關于行政法的研究與實施也將不斷進步。
(二)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礎,有效的法律制度則是維護和諧社會環境的必然舉措。公民身處于社會環境之中,其行為舉止、法制觀念的形成必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與發展,法律法規對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公民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就現階段社會發展而言,公民對于公法權利的的主要訴求體現在對于參與權的要求等方面。
(三)資源
社會資源是公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維系社會發展、民眾安定、法治建設的關鍵,而公法權利的有效實踐也必然離不開豐富社會資源的支撐。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是促進功法權利實現的有效措施,而公法權利的推行也離不開社會資源的消耗與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進步。
二、公法權力體系的構建
(一)關于公法權利的具體內容
公民由公法所獲得的權利統稱為公法權利,依據相關研究資料我們可以按照個人權利、個人權利實施、基于法律關系的個人權利三個方面對于公法權利進行分類界定,并在此基礎上從權利證立、權利構造、權利法力三個角度對公法權利進行細致解讀。從權利證立角度上看,公法權利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學上的概念,同時也包括哲學概念、邏輯學、倫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依托才得以具體呈現。從權利構造角度而言,公法權利與其他權利同樣離不開權利與義務的共同作用,實行權利的對象在享有相關權利的同時也必然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權利與義務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缺一不可。從法力角度來看,公法權利是要求公民履行自身義務的有效規范,是國家法律強制性的一種具體體現,也是法治國家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關于公法權利的分類
就法律領域上看,公法權利的分類主要可依據分析性分類與類型化分類兩種分類方式分析。分析性分類方法主要是依據公法權利概念上的抽象化、差異化進行分類。依據義務主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可以將公法權利劃分為對事權與對人權;依據權利角度的不同,可以將公法權利劃分為直接相對人權利和簡介相對人權利。這一劃分方式具有清晰、穩定的優勢,但是由于此劃分方式的功能劃分僵化,而劃分意義的內容并不充實使得這一分類方式并不完善。類型化分類方式主要是通過描述公法權利概念要素對其進行分類劃分,依據功能的差異、性質的差異可以將公法權利劃分為形成權、支配權、請求權三種。這種分類方法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與較強的針對性,而這一分類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法律體系自身的模糊性使得公法權利之間的分類難以明確化,故而使得安定性的不斷下降。
三、公法權利的性質
由于行政法本身性質具有與公共利益緊密相關的特殊性,故而其在性質上屬于公法的一種,這主要表現在公法權利的目的性、主體性以及實施情況三個方面。
從目的性來看,行政法上的公法權利實行的最高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短期目的是規范行政法律。但是公法權利自身也并不是絕對完善的,其自身仍存在缺陷有待改善,因此在公法權利的試實行階段也容易出現不平等、不公正等容易引起人民不滿等問題。故而在公法權利的實行階段還需要依賴于其他法律的制約以及自身的不斷完善。
從主體性來看,行政法的最高主體是國家,因而具有法律的強制性與最高權威性。但是在實行過程中由于行政法的相對人權利與國家不對等的差異性的存在,故而在強制力的實行之下,常常會出現服從行政主體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上來看,由于國家是行政法主體,所以當面臨行政糾紛之時往往需要采取行政訴訟的方式加以解決,而不能依據協商模式解決,這是出于維護國家主體權威性與強制性的考慮,但也會因此帶來難以調節的矛盾與問題。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行政法上公法權利的界定、分類、影響、實際應用幾個方面的簡單研究與分析,對公法權利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理解。關于公法權利的理論建設與實際推行切不可單純的依賴理論建設,還需要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加以調整與優化。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公法權利的實施還有一個相對漫長的發展與完善過程,而其前景發展必然朝著高效率、低成本不斷發展,相信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國行政法上的公法權利將會愈加完善并造福于民眾與國家。
參考文獻
[1]李欣.行政法上的公法權利探討[J].法制博覽,2016(26):182-183.
[2]王本存.論行政法上的公法權利[J].現代法學,2015,37(03):57-67.
[3]李芝.行政法上的公法權利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8(27):12-13.
(作者單位:廣西萬益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