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逸璊
摘 要: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內容,抽象思維是眾多思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高中物理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尤其是對理科生來說,想要取得好的高考成績,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就必須學好物理。高中物理教學中,老師重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效果,滿足國家對于高中物理教學的要求。所以,老師教學生物理的時候,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最終提升物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物理教學質量
近些年來,我國開始實行新課程改革,國家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但是,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仍在,導致學校對人才的培養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鑒于此,教育者開始探索新式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高中物理跟初中物理相比,知識點更加深奧,系統化和抽象性更強,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更多。所以,為了實現更好的高中物理教學,必須要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一、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
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基礎。高中物理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教材也很有嚴密性,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抽象思維,讓學生做到熟練應用物理知識[1]。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知識的前提和基礎是抽象思維能力,也是讓自身物理水平得以提升的必要條件,只有學生明確物理概念,掌握不同物理概念的區別,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識,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最終培養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學中,老師要做好物理概念教學,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物理知識體系,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老師教學生“運動的描述”這一章內容的時候,首先需要明確本章的概念“質點”“參考系”“速度”“位移”,先讓學生形成簡單的了解。然后,對于重點概念進行講解,尤其是變化比較大的概念。比如速度,小學和初中學生認識的速度,只是一個數字,沒有方向,而高中物理所學的速度不僅僅表示大小,還有一定的方向;還有“位移”,位移也是有方向的,它和路程有一定聯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區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做到區分。最后,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概念的印象,培養學生用畫圖方法解決物理問題,實現物理知識和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讓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增強概念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進而增強學生抽象思維
高中物理知識點更加抽象,尤其是運動以及磁場等知識,要求學生有很強的空想想象力。學習這些知識的時候,學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描述出來,體現在紙上,也就是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課堂上,老師要學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找到鍛煉學生邏輯思維的方法,不斷提升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效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平拋運動”的時候,需要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在這兩方面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平拋中物體受到的力只有自身重力。物體的速度情況就比較復雜,物體拋出之后,不同時間物體速度的大小不同,方向也不一樣。為了準確的確定某個時間點的速度,就需要把速度進行分解,分成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物體拋出之后水平速度保持不變,垂直速度跟所受的重力有關。同時,學習平拋運動的時候也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斜拋運動,讓學生理解平拋運動和斜拋運動的區別和聯系,加深學生對拋體運動的印象,幫助學生構建拋體運動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三、多總結,理論結合實踐
高中物理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抽象思維,但是在學習物理知識的時候,僅僅有抽象思維是遠遠不夠的。在學習的時候,學生一定要做好對知識點的歸納整理,只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做好學習細節,才能實現更加全面的學習,讓學生抽象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2]。所以,老師組織學生學習的時候,要讓學生做階段性的總結,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不斷探討,保證學習方法不斷得到完善,提升物理學習的效率。同時,階段性總結也可以讓學生發現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做出針對性加強,形成適合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高學生對自身的認識能力,做出改進計劃,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時候,學生可以從“功”“重力勢能”以及“動能”三個方面進行總結歸納,在能量學和動力學方面開始分析,在頭腦中形成機械能的相關概念和公式,理解機械運動中受到的力以及能量轉化情況。學生在總結的時候也會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之處,及時改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奠定良好的物理學習基礎,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讓學習中更加有條理性,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龐洪友.高中物理教學的特點解讀與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J].人文之友,2019,(14):168.
[2]孫亦生.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策略研究[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