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英
【關鍵詞】 ?APP小程序 真閱讀 自主選擇 督促幫助 整合遷移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3-001-01
統編版教材的全面使用,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種形式的整本書閱讀研究更是引起了廣大語文人的熱切關注。可是漸漸我們發現,大數據時代,整本書閱讀的推行竟如此之難。
數字時代,基于便捷的資訊獲取方式和高速的生活節奏,不少人都選擇大大壓縮“讀完”一整本書的時間,其間不乏學業繁重的學生。為了應考、作業等種種需要,他們埋首百度、微信等,饑渴地了解著每一本老師指定讀本的內容梗概、精彩章節、人物形象、藝術特色,甚至包括各類“深度好文”中的“個性解讀”。片刻之后,抬起頭來,他們亦可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在考場上筆走游龍……
但這種假閱讀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閱讀的諸多功用靠“搬運”豈能完成。這種假閱讀不過多一個人云亦云者,根本無法引發嚴肅深層的閱讀思考,又如何言及明晰語言的建構運用、實現思維審美的提升等?基于“真閱讀”的整本書深層閱讀要如何才能保障?
網絡媒體當道,數字化時代已無法回避。如果老師仍一味將電子設備、數字網絡視作洪水猛獸,將注定與崇尚新興科技的學生產生隔膜,也是在與時代背道而馳。賈森?布格在《閱讀力——未來小公民的閱讀培養計劃》一書中,多次提到電子設備、屏幕閱讀、屏幕時間等概念,這不能不給我們一些啟發。當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嘗試運用一些網絡APP手段后,我們發現這種跨界服務竟對促進“真閱讀”、“深閱讀”的推行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前期準備階段,“美篇”、“投票”自主選擇啟愿景
一般來說,學生在開啟整本書閱讀之前,對閱讀材料是陌生無感的。京東、當當的購書經驗提示我們,面對完全陌生的書本,商品信息描述的詳細程度往往決定了我們的選擇。為杜絕學生盲目選擇,我們可以用到“美篇”app。教師將各推薦書目的作者介紹、內容梗概、精彩片段、網友點評等內容制成生動形象的“美篇”,發送到班級群。學生通過“美篇”對每本書圖文并茂的描述和數據信息的客觀陳述,不僅容易生發閱讀愿望,也能在了解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自己的閱讀剛需、興趣等作出選擇。
但是并非所有同學的選擇都將一致。這時,我們可以開啟QQ群的投票功能。最后根據投票結果確定必讀書目與自選書目。具備信息支撐的選擇、自主公平的投票,將讓整個閱讀過程的開啟變得更被期待。
二、中期推進階段,“微信”、“喜馬拉雅”督促幫助保發展
整本書的閱讀活動不同于單篇課文的教學,它是一個較為長期的執行過程。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提供閱讀技術支持,更需要有效的督促手段。
確定書目之后,我們會制定出詳細地閱讀計劃,并開始利用微信群進行“閱讀打卡”。每晚在固定的時間點,老師在微信群內隨機點名完成“任務”,通過則算打卡成功。“任務”形式包括:拍照展示計劃內指定頁面的批注情況、搶答老師針對閱讀內容等的提問、為指定章節設計思維導圖、撰寫指定內容的小書評等。
在閱讀過程中,老師還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打通各媒介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接受不同媒介對同一內容的呈現也是有效的促讀手段。如在閱讀《平凡的世界》時,挑選播放幾集同名電視劇,幫助學生建立時代與地形地域概念等。
“喜馬拉雅”在進行小部頭書本或獨立篇章書本閱讀時還有更多功能。如在開展《繁星春水》的師生共讀活動時,就可以申請一個專用的“喜馬拉雅”帳號,要求同學按計劃上傳朗讀錄音,每周則利用一個早自習時間對各朗誦片段進行欣賞與點評。朗讀是對閱讀材料的再創造,聲情并茂的朗誦是學生加深對語言的感受,提高鑒賞能力的過程,能促進學生素養整體推進與協調發展。此項活動宜根據班級學生個體及群體特征決定參與面,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閱讀興趣的保護。
三、后期展評階段,“配音秀”、“Camtasia”整合遷移促提升
整本書閱讀完成后,老師往往為精心組織閱讀展評課,并安排展評活動。“配音秀”是此時的不錯選擇。我們閱讀的不少名著已拍制成電視或電影作品,那么在展示階段也可選用一些經典片段,讓學生用自己的音線來闡釋對作品的理解,這必然讓他們樂此不疲。
但后期展評階段的任務不只是“展”,更要幫助學生發展與提升思維,突破閱讀“瓶頸”,將閱讀引向“青草更青處”,最終實現閱讀的跨越式發展。學生閱讀共同成長體的作用在此時也應得以凸顯。老師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的研究論題,也可由學生自主選擇研究論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促進整本書內部、不同書目之間、書目與其它學科或文化等的整合遷移。如在《水滸傳》閱讀完成后,可設計如下話題:
1.《水滸傳》中的“真假”英雄之辯;
2.《水滸傳》“足回無刪減版”與“青少年讀本”相關章節比較閱讀探究;
3.《水滸傳》中“義”文化與遵紀守法之我見;
……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司其職,查閱資料、撰寫講稿等,并將研究成果制作成PPT或制作成微課在全班展示。
展評階段的優秀“配音秀”與“微課”作品,老師再利用家長微信群、校園公眾號等進行推廣,則在展示閱讀成果的同時也將整本書閱讀往前大大推進了一步。從一個班的師生共讀,走向整個校園的師生共讀,走向家校共讀,甚至更廣闊的“公民閱讀”……這種影響力是傳統手抄報、板報等展評方式所不可同日而語的。
由此可見,網絡APP小程序的介入使用,不僅能讓整本書閱讀更“時尚”,也能讓閱讀更誠實、扎實,步子更大,聲音更亮。
注: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基于師生共讀的中學生課外讀寫校本研究》(課題批號:XJK014CZXX062)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