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瑩


【關鍵詞】 ?地理核心素養 試題命制 課程標準 高考
【中圖分類號】 ?G633.55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3-033-03
1.核心素養、地理核心素養
21世紀當代全球化發展,對高中教育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融入未來的社會,才能在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而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就是“核心素養”。國內地理教育界對它的研究就非常熱烈,其中比較多人認可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丁堯清博士的觀點,他認為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實踐能力,并對各要素內涵進行了解釋。同時他也指出人地觀念是其核心價值觀,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是其思想方法,實踐能力是其活動經驗,三者合一,把地理教育的幾點由知識推展到能力、再提升到素養,把“素質教育”推進了新時代。
1.1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
過去,我們常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從三個維度來表述地理課程目標,這是對同一學習目標,同一學習個體從不同維度的測量標準。但無論從哪個維度要求和測量,培養人,培養有正確的人地觀念、具備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是最終目標。然而,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下,國家對人(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和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出是順勢而來的。
所以筆者認為,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出更像是三維目標的升華和概括,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順“勢”而為。
1.2地理核心素養與地理課程標準
那么,我們應如何順“勢”而為呢?如何在高中的教學工作中體現地理核心素養呢?考試,無疑是如何“為”的關鍵。因為考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教育測量與評價的重要手段,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根據不同的考試目的,高中的考試主要包括了學業水平測試和高考兩種。
在2018年,頒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清晰地提出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水平分級。借此,我們可以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后應該達到的水平要求(見《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也使得考試評價更加準確、清晰,更具有操作性。
2.試題命制
考試的核心在于試題的命制。試題命制是一項科學性與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試卷的質量是評價考試質量的重要前提。試題命制貫穿于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具有對試題材料進行選擇、組合、改編,甚至是原創試題的能力,是其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體現。
2.1目前地理學科的試題命制狀況
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師進行命題工作主要以“拿來”和重組為主,一部分通過對大量陳題進行收集、歸類、分檔整編而成;而自身改編和自主命題的比例較低。這樣的現狀就反映了,當前很多教師缺乏對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及命題的研究,命題意識淡薄,且命題素質不高。這也與缺乏理論指導,以及教師的工作壓力大、畏難情緒較大、認識上有誤區等有關。
2.2高考題的試題命制分析
從2016年開始,包括廣東在內的8省市統一使用由國家教育部命制的試題,全國全部科目使用全國卷的省市區達到24個。而全國卷試題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原創題為主,其次還有改編題。
下面以2018年全國Ⅰ卷第36為例研究分析得知,全國題的命題趨勢有以下幾個特點:
(1)情境真:是將實際情景材料作為基礎背景,把該道試題材料作為一個獨立的課題進行研究,即強調從實際案例素材出發,縱深挖掘材料里面所擁有的地理學科素養的相關問題,讓學生在“真是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
(2)設問新:設問重點考察學生當場的應變生成能力,將對核心素養的考查與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空間維度、時間維度)、不同的角色定位、生產施工等結合在一塊。
(3)思維鏈多且長:從空間尺度的變換、時間尺度的變換、項目生產鏈的源頭到終端、不同(國家、市場)角色的變換思考,都體現了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各方面的考查。
(4)緊扣時代脈搏:試題背景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的基本國策,強調中國要打開大門搞建設、辦事業,并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與世界各國共創美好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
因此,地理核心素養已經不再是“紙上談兵”,它是未來高考地理試題制題的主要依據,更是我們平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依據,為保證高中考地理學科命題的科學性、導向性和規范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2.3基于核心素養的試題命制
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張亞南教授說道:地理命題一貫考查學生獨立獲取地理信息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的設計方式更是通過精心選擇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素材,進行全新的情境創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獨立發現和處理信息、思考并解決問題。
在研究大量全國卷高考題和結合多次命題實踐后,筆者嘗試歸納出試題命制的一般思維線索,即以“確定命題立意——創設試題情境——試題設計問題——試題答案編制”為基本路徑,以“素養立意”為出發點,考查學生對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和基本技能在不同情境下的認知、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獲取和解決地理信息、發現問題、辨析原理、探究地理現象和發生發展過程等關鍵能力。
2.3.1試卷命制的主要步驟
(1)確定命題立意
無論是選擇題還是綜合題,無論是改編試題還是原創試題,明確試題立意是進行試題命制的首要環節。從《課程標準(實驗)》的“能力立意”,到《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的“素養立意”。我們首先都會問:你想考什么?——當然是地理的核心原理和機理。如我們想考查大氣的相關知識,就必須梳理其核心的原理和規律,并圍繞著核心的原理(機理)來展開,通過相對復雜的真實情境,來測試和考查學生地理核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狀況。
(2)創設試題情境
《課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核心素養應通過學生在應對復雜現實情境中的外在表現加以推斷。在各類“情境”中,包括聯系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與生產聯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學術情境。為了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要高度重視復雜、開放性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即把具體任務盡可能放在真實、復雜性的現實情境之中。復雜、開放性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拓寬素材來源渠道,而不只是局限于學科渠道;材料加工注重“鮮活”,淡化“專業”痕跡;對于學術性情境,注意表達的通俗性,使之向生活化情境轉化,既隱含內在學科邏輯,又貼近學生生活;要在分析地理核心素養水平表現的基礎上創設情境,注意給予必要、充足信息,據此設計明確的問題,用于測量不同素養水平學生的表現。
除了上文所提,筆者認為,試題命制的情境可以立足于“舊”,也可立足于“新”。“舊”可以是舊考題的各種素材,特別是很多量化的圖表數據及很多特殊的地理現象材料;“新”是各種未考過或新出現的與地理相關的現象、問題。但無論是學科、生活、社會情境素材,情境設計都必須滿足“區域”與“主題”的融合,因為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科的主要特征。下面針對中美貿易戰設計了一個試題情境:
原創試題1情境設計如下:
位于浙江省安吉縣的大康椅業股份有限公司,從28年前的椅子小作坊開始,到90年代跨界各類行業,再到2001年成為了只做椅子的專業化椅業公司。該公司產品遠銷美國,美國市場占據了該公司銷售的主要市場。但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始,隨著關稅從10%提高到25%,該公司在美國銷售受到嚴重的影響。后來,大康公司與美國客戶共商辦法,兩者決定共同分擔關稅,并且美國分擔的關稅比中國的企業要多。面對嚴峻的外貿形勢,大康公司決定“不在一棵樹上吊死”,并采取了“零返修”等多項的技術、管理和營銷措施,在2018年年底艱難地實現了盈利。
2019年為了更好的開拓市場,大康推出一系列針對國人座姿的跟蹤持繼研發人體工學產品,采用接觸性無過敏原、環保的安全材料,通過國家環保產品檢測,取得綠色生產認證,并可多角度調節背靠,滿足多種不同的功能需求。下圖為安吉縣地理位置示意圖(圖1)和大康最新產品圖(圖2)。
圖1 安吉縣地理位置圖 ? 圖2大康2019最新產品圖
該試題以“中美貿易戰”為背景,以我們浙江省的一家民營椅子企業為主線,提供了28年前到2001年再到2018年和貿易戰后的公司發展狀況及策略等素材。其立足于“區域”,也立足于“貿易戰”這個熱點時事,更立足于“企業可持續發展”這個“主題”,有利于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也能夠反映學生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認同,也喚起了學生對企業和國家發展前途命運的憂患意識。
(3)試題問題設計
問題設計是命題的最關鍵環節。教師既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設計問題,又要緊抓命題者的試題立意,圍繞試題情境,引領學生不斷探究,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激發學生對新情境新問題的探究精神,激活學生調用關鍵核心知識并重組整合的能力,激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鏈條。
原創試題1問題設計如下:
(1)分析大康企業發展初期椅子小作坊的發展條件。
(2)指出20世紀初,該公司產品能夠遠銷美國的原因。
(3)說明中美企業愿意共同分擔關稅,并分擔更多的理由。
(4)“不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大康公司能為我國中小型外貿民營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哪些啟示?
本組試題設計的主線可分為兩條:第一條是外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椅子小作坊”——“專業化公司”——“遠銷美國”——“不在一棵樹上吊死”。考查方向從企業初期的區位條件分析入手,到企業經營方式從粗放跨界到專業化外貿的經營轉變,再到最后決定開拓更多的銷售市場;第二條就是該企業產業鏈(供應鏈)位置的發展變化過程,一開始其是低端的國內供應商,再到專業化的國內高級供應商,再到美國企業的供貨商(參與國際產業鏈),最后該公司決定要改拓寬產業鏈(供應鏈)并改變其在產業鏈的位置。
原創試題2情境設計和問題設計如下:
“每日優鮮”是一個圍繞著老百姓餐桌的生鮮電商平臺,在全國20個主要城市建立“城市分選中心+社區前置倉”的極速達冷鏈物流體系,為用戶提供400種精選生鮮1小時達服務。25-35歲的消費用戶占比超六成,他們引領了消費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改變。但生鮮產品保質期短,性狀不穩定,易變質,引起的損耗高達20%-50%。
前置倉是在社區和商圈周邊半公里內設置倉庫,每個前置倉的面積約為80-130m2,配送時長控制在2小時內。下圖是傳統模式與前置倉模式對比示意圖(圖3)。每日優鮮目前有1000多個前置倉,倉內對不同的蔬果肉類有設置不同的保鮮區域。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周轉平均周期為1.5天,生鮮耗損率不到1%。然而前置倉面積小,容易出現補貨預測不夠精準的問題,造成缺貨率較高,影響用戶體驗。
(1)分析年輕群體青睞“每日優鮮”的原因。(6分)
(2)與傳統生鮮電商模式相比,指出前置倉的區位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3)請從目前每日優鮮存在的問題入手,對“每日優鮮”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議。(8分)
生鮮電商平臺也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是來源于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雖然看似很簡單生活問題,但是深挖其地理原理,還是可以找到落點的。如(1)問的新興產業的區位條件是什么?(2)問看圖能得出明顯的區位特征,分析原因就是其產品易腐的特殊性。(3)問就是屬于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4)試題答案編制
編制答案和評分標準市試題命制的最后一環,必須遵循科學性、準確性、規范性和合理性,應符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認知,避免出現超綱、特難、怪異答案。另外,答案應符合正確的邏輯關系,可采取多角度因果聯系分析和串聯式的遞進分析。而且,命題者給出的答案應該更寬泛、更開放、更能聯系社會和生活設計、更能貼近時代的發展,更能體現出當代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觀。
原創試題2答案編制如下:
(1)現代網絡通訊技術、大數據、云運算等的發展(2分);
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2分);
冷鏈保溫技術的發展(保險冷藏技術和運輸條件的改善)(2分);
商品質量好,品種齊全(多)(2分)。(滿3點,給6分)
(2)區位特征:在社區,接近居民區(2分)。
原因:生鮮產品的保質期短,易變質(2分);
商品損耗率高,成本高(2分);
冷鏈保溫技術和社區前置倉的模式,可以減少商品的損耗,且離消費者近,商品新鮮和交付快(送貨快)。(2分)(滿3點,給6分)
(3)研究用戶消費習慣,改善用戶體驗;(2分)
增加產品品種,盡量滿足用戶的選擇需求;(2分)
嚴控品質,加強生產的規范化和產品的標準化;(2分)
把冷鏈物流和供應鏈做深,擴大服務覆蓋網絡;(2分)
加強線上推廣,通訊與微信等軟件融合,向年齡更廣泛的群體滲透,間接擴大了電商的用戶群體,降低獲客成本。(2分)(滿4點,給8分)
總之,評分細則應該客觀、清晰、具體、量化,嚴格細致,又易于閱卷者掌握。
3.試題命制的實踐和反思
筆者覺得,綜合考慮教師群體的教學水平和實際困難,我們的命題方式從“拿來”到“改編”,然后慢慢向“原創”過渡,是必然的過程,也是教師難能可貴的學習和成長過程。在經過了一年多的實踐后,筆者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是高中,特別是高三老師命題時需要注意的:
一、高中教師們在研究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必須好好研究高考真題,才能讓所有的科學理論更好地落實在試題上。因為,無論是高考,還是學業水平測試,都不會脫離課程標準,因為這是國家教育發展的未來趨勢。
二、很多學生認為高中地理的課堂案例“教的不考”、“學的不考”,這是錯誤的認知。但確實也帶來了“教考分離”的問題,特別是在高一和高二的課程中尤為明顯。因此這些年級的教師們命題注意符合高中生應有的認知水平,在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的同時,適度引導過渡,直到不再直接考查教材陳述的知識和選編的案例,脫離課本,向高考進發,在新情境、從新設問去考查核心原理和機理。
三、教師們可常常在“拿來”試題中進行“改題”。盡管不知改動設問后效果如何,但是筆者覺得很多題目依據我校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改動,能夠達到試題立意就是可行的。
所以,只要我們平日的命題命制工作中,做到遵循課程標準,內容科學嚴謹,整體布局合理,規范專業明確,體現核心素養特色,兼具公平性和客觀性的要求,教師們就應該大膽地嘗試改編試題,甚至是自主命題,因為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
[ 參 ?考 ?文 ?獻 ]
[1]柏博杰.地理學報:從知識、科學到決策.地理學報,2017.
[2]張亞南.課程標準卷高考地理學科命題談[J].課程.教材.教法,2012,32(11):100-12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