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蘭卉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培養;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3-0058-01
1.幼兒行為習慣的現狀
(1)家庭因素
當下大部分幼兒的家長工作較為忙碌,幼兒大量的時間都是和上一輩的老人直接相處,而由于溺愛或者教育觀念不統一,老一輩的家長往往會忽視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即使家長親自教育幼兒,但是由于家長自身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會影響幼兒的行為變化,家長不但不會樹立榜樣的形象,還會在幼兒犯錯或者出現不良行為時直接用暴力解決,不注重家庭教育。這樣的家庭環境往往不利于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而且大部分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如果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和及時引導,就會導致幼兒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與其他幼兒不能融洽相處,矛盾較多。
(2)幼兒因素
幼兒年齡較小,其智力發育不健全,大部分幼兒對新鮮的物體較為新奇,經常會出現亂摸東西,亂吃東西,不喜歡洗澡等現象。幼兒不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對的,什么樣的行為是錯的,并且在平常的活動中,幼兒無視規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聲說話,發脾氣,這就造成了活動雜亂無章,影響幼兒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2.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有效措施
(1)家長和老師要樹立榜樣形象,協助幼兒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對于幼兒來說,模仿是他們接觸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他們喜歡按照周圍的人的行為進行效仿。在長久的模仿過程中,這些行為會逐漸轉換成幼兒的行為習慣。因此老師和家長樹立榜樣的形象勢在必行,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的一生都有重要意義。老師和家長在幼兒的生活學習中要樹立正確的形象,慢慢的影響幼兒的行為活動。
例如,老師和家長在完成活動室的活動后,要在室內玩具收拾整潔的同時,引導幼兒跟著家長和老師一起做。幼兒了解到老師和家長都是這樣的行為,那么這樣的行為就應該是正確的,所以也就跟著一起做了,長期以往幼兒就會知道玩具玩完要歸位、飯前要洗手、見面要有禮貌的問候,犯錯了要道歉,這樣的方法能夠有效的培養幼兒正確的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
(2)老師需要精巧的指引,協助幼兒形成質量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沒有是非觀念,對于外界的一切事物模糊不清,這就需要老師從旁協助,引導幼兒了解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指導幼兒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對幼兒講道理就如同“對牛彈琴”,他們的智力發展不健全,不能理解老師所講的一些道理,所以老師要用新奇的科學的手段指引幼兒,換角度思考。
例如,有的幼兒喜歡砸東西,在平常的活動中也會發出很大聲響,這時老師跟幼兒講道理,告訴他不要亂砸東西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老師要依據幼兒的特點,設計活動,在活動上老師把所有的事物人性化,給幼兒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亂砸東西會怎么樣啊?讓幼兒暢所欲言。有的幼兒說:“這些實物會被摔壞的”,有的幼兒說:“會吵到別人”。那么老師接下來繼續問道: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幼兒們爭先搶后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老師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喜歡亂砸東西的幼兒,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從而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培養幼兒正確的行為習慣。
(3)老師要經常表揚幼兒,鼓勵幼兒正確的行為
據研究指出,老師用嚴厲的方式引導幼兒,往往效果不理想,容易促使幼兒心理產生問題。而用鼓舞式的引導方法可以增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對于在平常活動中表現較好的幼兒,老師可以獎勵幼兒喜歡的各種小帖帖圖案、大班第二學期可獎勵鉛筆,橡皮等文具的方式。俗話說,人類最美的語言就是贊美。老師要經常贊美幼兒,像“你今天表現真好”、“對,你很棒”這樣的語句。老師這樣的方式可以促使幼兒認為他的一些行為是正確的,以后都要這樣做。而且大多數幼兒老師都是女性,這樣可以讓幼兒與他們更親近,老師可以用摸摸幼兒的頭發或者簡單的擁抱這樣的方式,肯定幼兒的一些行為,慢慢的引導幼兒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推動幼兒健康茁壯的成長。
3.結束語
總而言之,習慣是需要長時間的引導才能養成,而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促使幼兒用正確的行為去學習生活。另外家長也要配合老師構建家庭教育,給幼兒樹立榜樣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行為,為幼兒以后的生活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唐春梅.淺談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J].中國教育學刊,2017(S1)
[2]王品玲.探析學前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有效策略[J].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6.25(02)
[3]曾碧.淺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