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詩淇
摘要:漢語學習對外國留學生來說有著一定的難度,應通過文化差異和表達習慣等方面來提升留學生對漢語理解水平,使教學具有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因素;教學
引言
漢語國際教育中,需要考慮不通過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為了更好的傳達漢語的含義,需要結合當地的文化習慣和語言特點進行分析,明確不同文化之間的區別,使漢語國際教育中的語言教學能夠具有更好的效果。
1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因素
1.1思維方式
西方國家的文化影響使人們的思維也產生了差異,在漢語環境中一般注重整體,中國文化中對事物進行描述的時候,一般從大到小進行描述。比如,中國人對地點進行描述的時候,一般對大的地點進行描述之后再對小地點進行介紹。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漢語中具有外顯化和具象化特點,例如,中國人能夠將實際的詞匯結合抽象的含義進行表達,包括“痛”、“快樂”等。中國人的思維具有辨證的特點,這種思維和西方人的思維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學習漢語的時候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1.2表達方式
中國作為文化歷史長遠的一個國家,在當前的社會中,傳統文化也體現在了生活交往之中,中國文化特點習慣將對方地位太高,這種方式在西方文化中呈現出相反的特點,所以在交流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中國人一般不會表達出某件事我做的比對方更好的意思,通常以謙虛的態度來夸贊對方,這種習慣在西方文化中會導致留學生對這種表達產生誤解,認為中國人的能力比較差或者存在自卑的心理,還有一些留學生對中國的謙虛的表達方式缺少正確的理解,將這種表達方式理解為貶低自己。在漢語學習中,留學生對夸獎會采取貶低自己的方式進行回音,這種方式對學習語言造成了影響。在教學中需要對這種表達方式進行糾正,使留學生學會正確的還回應別人的夸獎,能夠更好的運用漢語進行交流,提升交流的水平。
2漢語國際教育語言教學中結合文化因素的作用
2.1提升教學的趣味性
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漢語作為語言學習中難度較大的語言,大部分留學生在中國文化的吸引下學習漢語語言,為了能夠更加了解中國的文化,同時能夠和中國人順利的交流,因此,在漢語學習中,應對中國的語言表達習慣進行學習和理解,中國的語言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一些詞匯和中國文化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大部分的成語詞匯中包含有很多的歷史故事,將這些文化結合到語言學習中,可以豐富教學的內容,使漢語學習更具有樂趣性,增強留學生對文化的興趣,使漢語學習具有更好的效果。漢語國際教育中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環節的設計來加強教學效果,例如使用母語來表達俗語等,這種方式能夠提升學習積極性,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留學生可以更好的學習漢語語言。
2.2加強學生的記憶
通過分析來看,人的記憶能力的程度與興趣的多少有著直接的聯系,當人們對事物具有較大的興趣的時候,記憶效果也能夠加強,記憶的效率會提升,同時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結合中國文化內容,使教學的方式變得更加豐富,使課堂的教學氣氛有所改善,這樣能夠提升教學水平,不僅能夠使留學生對課堂產生更多的興趣,同時能夠提升漢語學習的能力,加深記憶。記憶能力與聯想也有著一定的聯系,留學生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同時接受的文化也存在差異,學習的能力不同,一些留學生的學習水平較低,對漢語的記憶效果也比較差,這使留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一些困難,難以有效的掌握漢語知識。這種問題會導致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心理出現抵觸的現象,應針對這種問題,教師應將文化融入到漢語國際教育中,使學生能夠將自己過年的文化和中國文化進行比較,通過自己了解的文化內容對漢語進行學習和記憶,加強學習的效果,提升學習的水平,逐漸的掌握漢語中的規律和特點,加深學習記憶。
2.3幫助學生實現跨文化交流
將文化因素融入到漢語國際教育之中,使留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漢語的含義,掌握漢語的語言習慣。在學習中可以通過文化因素來向留學生解釋中國的表達習慣和方式,可以糾正留學生對表達的誤解,更好的運用漢語進行交流,也能夠消除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偏差。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應合理的融入文化因素,使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同時使留學生更好的避免交流中的障礙問題,靈活的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對文化有更多的認識,促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結語
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對漢語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文化因素的結合,使留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正確的使用漢語進行交流,提升學習的水平,因此,在漢語教學中需要重視文化因素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姜涵予.漢語國際教學中語言文化因素的融入[J].科技資訊,2018,16(02):182+184.
[2]林文月.文化因素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影響研究——以楚雄師范學院為例[J].亞太教育,2015(18):85-86.
[3]李曉鵬,鄭梅.影響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因素分析[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01):157-158.
[4]王詞.淺析國際漢語教育及推廣中的文化因素[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0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