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平
摘 ?要:群文閱讀就是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因此,這種新興的閱讀方式主要具備一下幾個特點,一是較短的時間,二是一定的議題,三是多文本,四是文本的教學。可以說群文閱讀打破了傳統閱讀中無計劃、無組織、無目的的閱讀方式,通過教師對文本類型的選定和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與貫通性理解,綜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群文閱讀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學生對于群文閱讀這種方式還不夠適應,因此,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需要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方法
閱讀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閱讀什么,如何閱讀,一直是教育者們不斷探討的話題。在傳統的閱讀中,提倡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但不利于學生養成合作精神。另外,傳統的閱讀對于文本的類型沒有針對性,學生難以找到自己的需要,經常會漫無目的對地閱讀。而群文閱讀則能夠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的配合、特定的文本類型來綜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所以,采取正確的方法,更好地發揮群閱讀的良好功能,是小學語文閱讀中的重要探索。下面,筆者就談一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一、合理選擇議題,適應性閱讀
特定的議題是群閱讀的重要特點。在群閱讀實施之前,教師都要選擇一定數量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文本作為學生的閱讀素材。但在素材類型的選擇上,很多文本不能夠適應學生現階段的思維發展水平和認知能力,文本類型對于學生會帶來很大的難度。因此,在群閱讀實施之前,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學生的需要選擇與學生相適宜的文本類型進行閱讀,提高學生的專項能力。
例如,學生需要提高對動物的認識,教師可以選擇《貓》《母雞》《白鵝》等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動物的特點。對于《貓》一文,學生通過閱讀可以了解貓喜歡在溫暖的地方睡大覺,用爪子給人抓癢的的習慣;對于《母雞》一文,學生可以了解母雞的叫聲雖然讓人不喜歡,但它卻能夠悉心撫養自己的孩子,是個盡職盡責的好母親;對于《白鵝》一文,學生可以了解它的體型很肥胖,喜歡泥和水草的生活習性。通過這樣的同一個議題下的學習,學生就能了解到不同的動物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性,有著不同的優點和缺點,都是人類的好朋友。所以,在群閱讀之前,教師要選取好合理的議題,讓學生通過多篇課文的學習對該議題形成豐富深刻的認識。
二、問答結合,提高思考能力
群閱讀的一大優點在于學生可以教師的引導下發現文本中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通過個人的思考來對文本形成深刻的理解。在具體的群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閱讀與思考并重,由對課文內容的了解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思考和深度認知中。所以,在群閱讀的實施中,教師要發揮自身提問的作用,選擇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調動閱讀氣氛,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閱讀童話這一議題下的文本時,教師可以對《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和《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進行提問,讓學生對文本形成深度理解。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具有什么樣的作用,這些作用與胡蘿卜先生的胡須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通過閱讀就能發現,老屋中有貓、母雞、蜘蛛等動物,它們都依靠老屋來生活,老屋是它們的依靠;而胡蘿卜先生的長胡須能夠讓大家做晾衣繩,做風箏線,他的胡須也是大家生活的需要。通過兩篇文章的對比學生就能發現文中的主人公都代表了一種無私奉獻的形象,教育讀者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所以,教師要通過具有深度的提問,讓學生對文本形成深度理解。
三、適當檢測,鞏固閱讀效果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檢測只能通過紙質的試題來進行,這種單一化的方式難以將學生的全部素養體現出來,也不能對學生的閱讀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所以,在群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議題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案例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現。
例如,在閱讀完有關于四季這一議題的作品后,教師可以針對《四季之美》《鳥的天堂》、《月跡》等文章對學生進行多種檢測。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有關于描寫四季風景的詩句,這樣學生就不會局限于對現代文內容的學習中,可以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詩句來作答,展現自己的知識積累;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一個景點某一季節的風景特點,學生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等,對這些作品中的景象進行講解,提高學生對多種文本的綜合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的實施方法對于閱讀效果的提升是非常關鍵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學生的需要,選擇與學生相適宜的文本類型進行閱讀,提高學生的專項能力;教師要通過具有深度的提問,讓學生對文本形成深度理解;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現。
參考文獻:
[1]對小學語文群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張菲菲,新課程(綜合版),2018-12-08.
[2]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佟淑君;中國校外教育,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