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亮 馬玉花 吳冬青 徐海云

摘 ?要:新經濟時代,國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需求上漲,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發展迅速,其目的多數以營利為主。在規模和輔導方式上,雖然不同輔導機構存在差異,但皆體現在對學生知識的補充和鞏固,以達到提高學生成績的目的。本論文深度分析校外輔導的興起及目前的發展現狀,以便于人們更好地對校外輔導機構進行科學定位,及理性認識校外輔導機構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等。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校外輔導機構;產生背景;發展現狀
自1985年中央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校內外和校后教育并舉方針后,我國便形成了全方位的教育格局。在此基礎上,作為提供校外輔導教育的輔導機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2016年,我國中小學校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已與一個發達省份全年財政收入相當。龐大的中小學在校生規模,使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商家的逐利性導致違法辦理輔導機構現象大量存在,消息閉塞的消費者成為主要受害者。
中國市場當前知名度高的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極少,且分布區域不同,行業集中度低,沒有一家輔導機構市場份額超過總量的1%。雖有部分家長對輔導機構抱有極大期待,但多數家長對教師的整體專業素質持質疑態度。中小學校外輔導行業雖然是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類型多元,內容多樣,但身份定位長期模糊、行業管理標準滯后,阻礙了行業的整體發展。
本論文較為詳細地探討了校外輔導的興起及目前的發展現狀以便于人們更好地對校外輔導機構進行科學定位及理性認識校外輔導機構的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等。
一、校外輔導機構的興起
(一)政府政策指向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到:“教育擴大到學校范圍以外,中小學正在被大量校外活動和校外輔助活動所補充”。我國政府在經歷文革傷痛后于1985年,在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正式提出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并行的政策,在我國很快形成了全方位的教育格局。作為提供校外教育的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在政府政策號召之下,迅速崛起,開辟出新的市場。
(二)現有的學校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和缺陷
我國2015年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小學已經近50萬所,但是學校教育制度存在較為嚴重的壟斷性,主要體現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在教學方式與內容、招生權利、考核評價體系等教育制度形成和教學實施上具有絕對的影響力。目前,我國雖然開展高考試點改革,但是,全國統一的應試教育格局和評估體系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培養模式缺乏創新。在我國高校招生一盤棋的格局下,中小學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培養方式等上面體現出整齊劃一的特性。教材選用雷同、教師授課方式及授課時間一致,教育行政者、教師作為學生心目中的絕對權威,普遍追求的目標是學生成績高、應試能力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關系是監督和被監督、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好學生”標準是絕對服從,嚴重缺乏個性化和突出優勢的培養模式,學生在教育中的被動角色嚴重壓抑了他們創新思維的養成。
應試教育思想主導。高校以分數高低選拔學生,學校以培養多少名校生為目標,家長對于名校過度崇拜,“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象嚴重,學生心智不健全,對自身定位不清楚。在這樣的循環圈之下,應試教育現象嚴重,學校教育更是大行其道,進一步壓制學生天賦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學生人數多,教學質量縮水。家長傾向選擇名校、名師,導致名校學生人數過多,一個班級60多名學生成為常態,教師精力有限,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普遍受到忽視,此外,教師講課聲音、班級噪音、學生視力及身高等多種因素也會對后排學生學習效果造成影響。這些都制約了學生的文化教育水平。
教育工作者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教育工作者素質低下,尸位素餐,把教學工作看成做任務,固守舊知,教學水平低下。此外,部分教師主觀性愛好明顯,對學生區別對待,部分成績差、調皮、家境一般學生受教育機會減少,阻礙了他們文化水平和個人素質的發展。
學校存在行政傾向、物質主義包圍問題,一些高位教育者,身在其位,不謀其政,一意孤行的把學校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隨意改革,這些都侵害了受教育者的權利。學校教育的這些弊端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家長切實為孩子謀求更好的教育機會,校外輔導機構應運而生。
(三)大眾文化消費需求上漲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普遍提高,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達給眾多家長知識的重要性,教育文化消費需求的日益旺盛。《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八成的家長非常同意或者比較同意校外輔導是中小學階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家長對于孩子參加校外輔導的支出欲望較強。”教育的重要性被更多的家長接受和認同。生長在20世紀后的新青年,物質需求幾乎都已經得到滿足。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進一步促進大眾對教育重要性的認可度,文化消費需求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持續增長。
二、發展現狀
從開始的個人做家教,到現在商業模式經營教育,這些創始者開辟出了中國教育培訓的另一個細分市場。近些年,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全民經濟水平升高,高校畢業生和有一定資本的社會人士,也紛紛涉足該行業,這兩者和有豐富經驗的大型教育企業相比,專業能力和營銷手段有所欠缺,但他們依靠低投資、低收費和學生的地域分布特點也獲取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此外,在市場影響之下,存在部分教師選擇放棄在校公職,轉而開拓該市場,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和一定的人脈資源,很快獲得較明顯的收益回報。
(一)市場規模
目前全國的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已超過10萬家,但大多各自為營,大型連鎖機構較少。新東方、學而思教育、安博教育、學大教育等這幾個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品牌較為突出,其中學而思是僅針對中小學校外輔導的大型教育機構。
2016年,我國中小學校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相較上一年財政收入最高的幾個城市可知,我國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市場規模已經與一個發達省份全年的財政收入相當。
在分布地域上,主要集中于城市,其中一二線城市輔導行業繁榮,三四線城市主要是本地較知名機構的發展場所。此外,輔導機構大多開辦在城市,且參與人大多都是城市學生。
(二)盈利模式
專門針對中小學校外教育培訓,各機構盈利模式不同,主要表現為戰略同盟、并購、加盟、線上線下教育合作、自主研發等。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中小學校外輔導機構盈利機制正是多方合作的產物,可將其分為以下七種(風險指數從一星到五星逐漸增高):
此外,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教育模式也從線下走向到線上,校外輔導也在積極尋求線上發展。雖然中小學學生人數規模龐大,但該時期學生正處于青春躁動期,而家長大多在打拼事業,無法兼顧孩子線上教育的落實,整體成效不高,所以線上教育并未實現太大盈利,甚至處于不斷投入而無產出的狀態。
參考文獻:
[1] 尚日清. 關于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發展趨勢[J]. 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0(2):66-67
[2] 胡君辰.我國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科教興國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研究課題組.
[3] 中國教育學會發布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吸金”超八千億[J]. 教育發展研究,2017,(4):63
[4] 柴雪. 當前課外補習教育的現狀分析[J]. 才智,2013,(11):47.
作者簡介:
張明亮(1988 -),男,河南嵩縣人,商丘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有機合成化學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15A150074);2009 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資助項目(No. 2009SJGLX269);商丘師范學院 2017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7jgxm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