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源
關鍵詞:課程;幼兒;雞蛋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038-01
1.課程起源
有一天帶著孩子們飯后散步,來到種植養殖區,門衛阿姨正好修理雞棚,告訴我們:母雞下蛋了!孩子們聽到一下子炸開了鍋,興奮極了。有的說:“我要看看雞寶寶”,有的問“母雞媽媽是不是在孵蛋?”,還有的大聲叫到:“我最喜歡吃雞蛋啦!”
看到孩子們對“雞蛋”這么感興趣,于是我們就圍繞“雞蛋”和孩子們展開了討論,整合孩子們的各種問題,我們分別開展了談話、科學、美術、音樂、廚房體驗室、區域、戶外大區域等不同領域的課程及游戲。
2.具體內容
(1)談話活動《摸雞蛋》
孩子們知道母雞下蛋之后,都很想去雞窩里看看蛋寶寶,但雞窩太小了,孩子們很難看到,該怎么辦呢?一個小朋友提出,我們可以把雞蛋拿出來,于是便衍生了本次的談話活動《摸雞蛋》。大家一起在教室里尋找不同的工具去摸雞蛋,最后成功的將母雞生下的第一顆雞蛋從雞窩里摸了出來,孩子們捧著這小小的雞蛋呵護備至,喜愛極了。
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談話活動,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節,鼓勵和支持幼兒與同伴、成人交流。因此摸雞蛋就成了本次活動的經驗支持,孩子們能夠通過親自去摸雞蛋的過程,從而詳細的表達出自己是如何摸、用什么工具摸及摸到雞蛋之后的心情,從而增強自身的表達能力。
(2)科學活動《孵小雞》
孩子們拿到母雞媽媽生的蛋后,一直追著問我:“老師,小雞寶寶什么時候才能出來?”于是,圍繞“孵小雞”這個內容,我們開展了一次科學活動《孵小雞》。活動前,孩子們圍繞應該如何孵小雞進行了討論:捂在被子里、抱在懷里、放在孵蛋機里…… 孩子們的想法天馬行空,于是我引導孩子們回去之后找一顆雞蛋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孵雞蛋并進行觀察記錄。
《綱要》中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本次的科學活動《孵小雞》就是這樣一個幼兒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利于幼兒培養自身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3)廚房體驗室《茶葉蛋》
科學活動之后,孩子們每人手里都有一顆蛋,大家提議吃掉就不用帶回家了。該怎么吃呢?誰來做呢?“燉蛋吃、炒雞蛋、做蛋湯、茶葉蛋……”最后大家一直同意下次的廚房體驗專用教室活動,我們就來做茶葉蛋。大家一起上網查閱了茶葉蛋的制作流程后,便回去開始了食材的收集:茶葉、醬油、香葉、八角、花椒、桂皮…… 活動時,孩子們自己洗雞蛋、煮雞蛋、放醬油、香料、敲雞蛋,沒多久香噴噴的茶葉蛋就做好了!下午點心時間,大家吃著自己親手制作的茶葉蛋,都說特別好吃!
(4)美術活動《蛋殼變變變》
茶葉蛋吃完之后,我把剝下來的蛋殼都收集了起來,放在窗臺上晾曬。小朋友跑來問我:“老師,蛋殼留在干嘛呢?”“我知道,我們可以做蛋殼貼畫!我媽媽就教過我。”欣欣大聲說道,她的媽媽是一位美術老師,所以平時經常會做一些手工作品,其他孩子聽了都嚷到“我也要做”,于是,我們就開始了一節美術活動《蛋殼變變變》,孩子們用蛋殼拼出了很多不同的造型,并用線描畫等其他方式來裝飾。
(5)區域游戲
在圍繞“雞蛋”進行的一系列主題活動后,我們還在區域中投放了相關的游戲和材料,如美工區的《雞蛋變變變》、科學區的《生雞蛋還是熟雞蛋》、建構區的《蛋殼搭建》等,讓課程內容繼續延伸到區域活動中,體現區域游戲的主題性。
(6)戶外大區域游戲
戶外大區域活動中,我們繼續在種植養殖區的游戲中引導幼兒照顧母雞、幫忙清掃雞棚等,孩子們可以在戶外大區域時間觀察母雞媽媽生蛋時的場景以及母雞是如何照顧蛋寶寶,公雞在家中又是在做些什么等,并且在回教室后和大家進行分享。
3.課程反思
在整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知道了小雞從哪里來,了解了如何辨別生雞蛋和熟雞蛋,學會了煮茶葉蛋……這些是幼兒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知識,他們在自己的興趣下主動探索學習。由于周圍的環境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資料、資源,因而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擺脫了傳統“教師教、幼兒學”的模式。我們鼓勵幼兒有更多的嘗試,體驗不同的學習策略,利用多通道的參與,使幼兒更積極,更專注于自我實踐獲得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獲得學習方法、策略的過程,幼兒成為了活動的主人,都是參與者、設計者和收益者。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將更加重視發掘環境中幼兒感興趣的課程內容,真正的做到“把環境還給孩子”。
參考文獻
[1]洪阿宏.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多元互動[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9):4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