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霞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欣賞;了解;情境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046-01
幼兒對于音樂教育的對象而言無疑屬特殊群體,因為幼兒正處感知、認知、思維與情感的啟蒙階段,嶄新的音樂體驗將以直接的作用力影響其感覺系統各方面成長與發展的方向。但以音樂美的欣賞為旨歸,促力幼兒真正成長與發展的關鍵還在教育方式對幼兒身心規律的契合與對音樂本身之美的有力剖析二者之上。具體則可分為了解音樂幼兒、精心創設情境、關注情感體驗三個環節。
1.了解音樂幼兒——契合幼兒特點,匹配音樂文本
教育中的主體是教育對象,即音樂欣賞教學面對的是幼兒群體,而有效的音樂欣賞教學則必得以幼兒身心特點為基本參照。而后依據幼兒特點選擇其易感的音樂文本,繼而挑選其中接近幼兒生活經驗而具有理解與感受可能性的部分作為主要的施教材料。這是一切音樂欣賞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例如:幼兒的生活經歷大多是比較愉快且無憂無慮的,因此其能夠對節奏相對歡快、悠揚的曲調有所感觸,但涉及到旋律大起大伏、鏗鏘有力等特征的音樂曲子,其便再無法進行連接心靈的感知。因此,《命運交響曲》一類的曲子便不適宜幼兒傾聽,而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小提琴協奏曲等旋律優美、悠揚、歡快而清麗的曲調則因契合幼兒慣常的心理趨向而具有可被感知的可能。但此卻只能限于“抗婚”之外的部分。幼兒可以在此被允許的部分力充分調動想象、身體律動等進行對音樂的賞析,而“抗婚”表達奮爭、無奈、悲憤交加的情緒和情感遠離幼兒的生活經歷和體驗,因而很難被幼兒接受與理解。這對于之后進行的非“抗婚”部分的鑒賞則可用“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來形容。
2.精心創設情境——兼視聽感觸動,奠定環境基礎
在了解幼兒特點,進而確定音樂欣賞文本種類與部分之后,便進入了正式教學的環節。幼兒相較于成人而言,由于其經歷的欠缺與情感的薄弱,對于蘊含一定思想與情感音樂的有效鑒賞最好輔以相應的切實情境。以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與感染,通過其對自身視覺、聽覺、感覺、觸覺、動覺等的調動,產生一定的與所配套音樂文本同向的情緒和情感,從而更深化對音樂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舒曼的《夢幻曲》一曲的教學中,我則伴隨著樂曲的行進,利用多媒體給幼兒播放了經過光線、明暗、色彩等溫馨化處理的我在日常拍攝的親子互動、上下學接送等的細節畫面。這無疑會引起幼兒們對爸爸媽媽的思念、愛與依賴。而此則恰與《夢幻曲》悠揚深情的旋律傳遞出來的情感相映襯,二者的結合將在最大程度上深化幼兒對此音樂文本的感知力、理解力與審美力。除卻此,我還將教室光線調節為昏黃色光,并在音樂原聲播放下配以穿插性的鋼琴伴奏,同時伴隨我的沉默、身體隨音樂的深情搖擺與安靜的多媒體影像放映,幼兒的音樂文本感知與情感體驗程度將在此情境的作用下更加深入。
3.關注情感體驗——依幼兒析音樂,逐步激發情感
音樂欣賞的過程在本質而言則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除卻情境的精心創設與在此之下的基于音樂文本整體的情感體驗,真正的音樂欣賞所關注的還包括音樂文本本身,即依據幼兒的理解水平對音樂文本進行的層層解析與對幼兒情感漸次深入的引導體驗。
例如:在《漁舟唱晚》一曲的教學中,我則先進行古箏獨奏,以讓幼兒在視覺與聽覺上初步感知其旋律時而緩慢寧靜、時而急促歡快的特點。在此之后,我便讓同學們參看多媒體呈現的在夕陽映照下的萬頃碧波里,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圖景,再次傾聽感知此曲。其便可知此音樂對應著的是怎樣一幅圖景,同時憑借其敏銳的對視覺美的感知,其便能夠更進一步地體會到樂曲旋律所蘊含著的情感。在此之后,我便采用了分段欣賞的方式,即先配以遠觀夕陽湖畔寧靜悠遠的畫面,播放樂曲第一部分;然后再配以漁民同樂的生活畫面,播放樂曲第二部分;而后便是歸舟遠去、皓月當空的圖景與樂曲別有韻味的尾聲部分。如此,幼兒的情感體驗便不再是混亂的對音樂文本情感基調的整體感知,而是有層次的、故事性的變化感知。此即便是真正的音樂欣賞與音樂情感體驗。
著名音樂家李斯特曾說:“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的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即其以最簡單的形式進入人的意識情感,存在于周身之處,而激發人的情感和渴望,指引人向真、向美、向善,回歸與反思生命中的美。所以,這對于幼兒的人格品性的塑造與影響無疑是奠基性而必要且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蔡紅梅.對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幾個問題的反思[J].學前教育研究,2006(05):36-37
[2]李蕓.談如何上好幼兒園音樂欣賞課[J].成才之路,2010(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