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英 胡慧芳
摘 ?要:世界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有機融合是國家民族文化形態的未來發展所趨,亦是新一代人文化教育的現實需要。適應于此,《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便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長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長、愛祖國的情感”,以直接明確幼兒基礎教育的“本土化”方向。而針對具體的“本土文化課程特色教學模式”的問題,則可依據文化分布和存在形態,結合幼兒認知及情感生發特點,以:發現—探究、參觀—體驗、觀察—操作此三大渠道作為切入口。
關鍵詞:幼兒園;本土文化課程;教學模式
我國著名教育家王炳照教授提出:“當前只有實現本土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的有機融合,中國幼兒教育才可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為只有此,幼兒在適應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快樂成長,但亦能夠寬容地接受異域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時代潮流。對此,《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皆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方法闡述。分析筆者所在教學地山西省高平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態,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對于具體幼兒園本土文化課程特色教學模式的問題,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發現—探究模式
對幼兒最好的啟蒙即是以身邊事、物為起點的啟蒙,因為有具象化的情境與參與體驗其中所得的親身感受作為理解的鋪墊,之后主體則會逐步生成更深入文化好奇與探究的欲望,本土文化啟蒙亦是如此。由此,我們則可提出“發現—探究”此一本土文化課程特色教學模式,即通過教師引導以啟迪幼兒發現、思考相關問題,并使其進行主動探索與自主感悟。
例如:在教室里兩角即分別放置著兩只黑陶陶罐,在墻壁上亦懸掛有兩只刺繡作品,但由于年深日久,便鮮有幼兒產生好奇,更勿論對其進一步的探索。為引起其注意,我則考慮到其多在現代新式家庭成長環境、而未在家庭空間中見到過此的實際狀況,便以“比比教室和你的家”的主題、“大家看一看教室比自己的家里多了哪些東西”的問題調動幼兒對此物件的注意。繼其注意到此并指出之后,我則從問其名稱始,配合我摘取下來讓幼兒進行親眼細看與親手觸摸的實踐,觸及到“精不精美”“如何制作”“從哪里流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家里有沒有這兩樣東西”等問題,并給其講述了與此相關的故事以充分激發其對此好奇心及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繼此之后,我則讓幼兒提出自己對此還存在的問題。在強烈的好奇心、表達欲及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作用下,“陶罐有沒有很大和很小的”“陶罐和刺繡是干什么用的”等問題便被一一挖掘而出。對此,為鍛煉其自主探究和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我則讓其回去詢問父母、爺爺奶奶,在下節課告訴我自己的結論。如此,這對幼兒生活觀察力、文化認知與文化探究力而言皆是很好的啟蒙。
二、參觀—體驗模式
繼“發現—觀察”此發生在教室或家庭空間、對生活中顯示文化特色的物體、現象進行引導挖掘之后,關照本土文化除此之外的“大物體”“非物質”等類項,如文物古跡、風景建筑、社會生活等,教師、家長則應領導幼兒走出教室和家庭空間,以通過實地參觀與親身實踐,使幼兒在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中獲取關乎社會與美的諸多信息,累積經驗。
例如:山西省高平市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的發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區和聞名全國的“煤鐵之鄉”“黃梨之鄉”“生豬之鄉”和“上黨梆子戲曲之鄉”,生成了炎帝農耕文化、長平之戰古軍事文化兩大品牌資源和古寺廟、古村落兩大特色資源。對此,我則會定期組織幼兒出行探訪活動。如以“看看那些古村落”為主題,包括我在內的幾位幼兒園老師及幾位自愿隨行的幼兒園家長則帶領著幼兒來到了高平市河西鎮的蘇莊村。這里古香古色舊式建筑和安靜地能夠與自然對話的的環境深深吸引了大多生長在新式家庭、成長于城市空間的幼兒的注意與興趣。在行走過程中,我則會給幼兒解答諸如“房子的窗戶為什么是紙糊的”“在窗臺上放著的大大小小的罐子是用來干什么的”“為什么有的房子沒有人居住”等問題。讓其在此實地參觀經歷中更清晰深刻地認知古村落、體驗古文化,而獲得區別于生活觀察與發現的更為強烈的情感感受,生成本土地域及文化歸屬感、熱愛情。
三、觀察—操作模式
除卻顯示本土文化的生活現象與需要實地參觀的本文文化凝結空間,還有一類可以且需要動手操作或模仿實踐、以達到更深切感受目的的文化資源,即為各類民間技藝或藝術活動。高平市即具有大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黑陶、刺繡、面塑、根雕、打鐵花、秧歌等。相應地,對此類文化課程的最佳教學模式則為“觀察—操作”式。
例如:高平市逢年過節皆有做面塑(蒸花饃)的習俗,在中秋節放假之前的課堂中,我和班級其他老師及助教便共同舉辦了一個主題為“幼兒面塑小嘗試”的活動,即讓幼兒先觀察由學校邀請來的當地一位擅長面塑技藝的老人的面塑過程,并聽其講解,而后則進行自主面塑嘗試。在此嘗試過程中,則其可真正切實地體會到從圖形構思、面團處理到工具運用等諸多環節的難易性、技術性,從而形成建立在實際接觸之上的深刻的本土文化記憶。
總之,在上述三種模式下,以幼兒實地了解本地文化特色為目標的探索,是在園內進一步進行關于此的主題活動、區域活動以及游戲活動的前提,是對具有本土特色的園本課程教學模式的首需。
參考文獻:
[1]洪素芳.家鄉本土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探索[J].學周刊,2019(15):152-153.
[2]汪淑珍.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加強園本課程建設[J].學周刊,2018(27):176-177.
★ 山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J—201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