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德和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是西方精神文明的產物,但它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世界其他民族特別是對我們國家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思想引領和推動作用;上世紀中國被各國列強入侵時,是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傳入鼓舞了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自發自愿的展開救國運動,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傳播、滲透、發展、壯大,是因為它不僅結合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融合了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更是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以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構建和架構起了一種中國話語體系,通過富有中國風格和特色的語言闡釋它,使更多的人去接受和傳承它,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這其中所蘊含的規律對國家的發展和壯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
前言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自誕生以來為全世界人們提供了認識人類與自然的思想武器,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是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預示了無產階級必然代替資本階級的前瞻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策略原則,基本綱領正帶領著社會主義國家正逐漸走向富強,中國特色社會義道路的成功,就是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最好的建構,實踐和應用過程,在現代化建設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中國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將馬克思理論與實際國情相結合,深入貫徹學習馬克思哲學的真理力量和價值力量,帶領全國人民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而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學者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僅就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政治哲學與經濟哲學簡要談一些個人認識。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哲學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唯物辯證法等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與生產關系,以及人類社會各個時代社會發展的基礎和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歷史唯物主義展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力是決定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締造者也是歷史的終結者,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變化,人類從一開始的原始社會,期間經歷各種社會變化,最終一定會走向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化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以社會主義為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一定會代替資本主義取得勝利和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性,因為無產階級才是正確的價值取向,共產主義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訴求,是不可改變的社會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世界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
社會生活的實質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觀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的重要基礎,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邏輯起點,馬思克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是一切認知的基礎,而人是實踐的主體,也是一切矛盾的制造基礎,人與自然的環境,人與生產力的矛盾,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矛盾,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矛盾等等,人是一切矛盾的制造者,更是一切矛盾的終結者,因為人在實踐過程中具有強大的創造性,人同時有自主選擇性,世界作為實踐的客體,被人實現有機統一的;實踐觀實現了對唯心主義和徹底顛覆和超越,肯定唯物主義觀點中物質的優先性,深入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同時也批判了他的被動性;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國家良好的發展勢頭更是很好的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的科學性,從立足于人們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力圖改變落后狀態,追求理想實現中國夢的進取精神。
3.馬克思主義的生產觀
生產是保證人類生活的根本途徑,是人類一切物質活動開展的重要起點,所謂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都是通過生產決定的,生產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具體化和深入化,也是人類歷史的根源所在,人類最開始的實踐活動就是物質的生產活動,人類與社會的發展都是隨著生產活動的變化而改變的,而生產活動又包含了生產力,從而形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生產的關系,以及人與經濟的關系,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復雜而又想到依存的關系;簡而言之,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生產力,受生產力的制約,其它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都是依附于生產力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而最終都會為生產力的發展而服務,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和保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所以,新中國在成立之初,就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第一要務來抓,而社會主義國家現階段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對矛盾有正確的認知,關注矛盾的變化,關懷基層勞動人民,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生產關系。
4.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4.1強調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肯定了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所有的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生產力決定歷史的發展,而決定生產力的關鍵因素是人,一切真理和價值也是由人民群眾實現的,社會的發展要靠人民群眾的推動;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于人民”;中國人民毫無疑問的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實踐的主體,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大國治理的實踐過程中,高度肯定和贊揚了人民群眾在社會建設中所迸發的巨大創造力,并且一直堅持群眾至上,群眾利益高于國家利益的基本原則,以人民群眾為主導,堅持走群眾路線,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
4.2堅持社會發展靠人民的根本思想
馬克思主義把追求人類解放與每個人自由和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理想,人類的解放史和發展史其實也是人類個體的發展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杰出的人物也是群眾的一份子,同時強調個體的差異性,群眾并非千人一面,有進步人士就有反動人士;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強調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只有整合全體群眾的力量才能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社會更好發展,這也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終從人民群眾的利益角度出發而開展工作,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宗旨和目標。
5.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研究
5.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整體觀
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做出過準確預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走向很好的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的準確性;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深度解讀與實踐,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與人民愿望。
5.2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研究
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中,國家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中產生的政治上層建筑,是為協調和控制社會矛盾服務的,基于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家曾凌駕和統攝著社會,伴隨著人類的日益進步,國家屬性轉變為單純的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機構而不再具有政治統治性質。這也是社會和國家由統合到分離、再到新的統合的必然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講話中指出:“權力觀是關于國家和社會權力的根本觀點。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概括起來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前一句話指明了權力的根本來源和基礎,后一句話指明了權力的根本性質和歸宿。”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正確處理國家與社會關系指明了方向。
結束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民主法治等各行各業取得了的巨大發展,與之相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繼承與創新基礎上以主奴關系的反轉、物我關系的豐富、群己關系的透視、類歸關系的提升達成了對主體、客體、社會和歷史的新認識,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做出重要指引, 帶領億萬中國人走出一條可實踐的人的解放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謝剛 劉天楊《反杜林論》哲學編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體系的形成《黨史博采:理論版》2019年 第4期 24-25頁
[2] 寧子健 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淺析《當代旅游》2018年 第5期 194-195頁
[3] 彭勁松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思想史的開拓性貢獻《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8年 第4期25-34頁
[4] 王新華 試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我國傳統哲學的融合《文存閱刊》2018年 第4X期 163-164頁
[5] 王炳坤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好家長》2018年 第14期 256-256頁
[6] 郭艷霞;佚名. 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一體化探略[J].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8, 20(02):72-74.
[7] 馮婉玲;新時期強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幾個途徑[J];長沙大學學報;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