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以往的印象中,只有名家的書畫原作真跡才能達到較高的市場價位,但誰也未曾料到,在近些年的拍賣市場上,一些出版年代較早的書畫名家作品印刷物也成了“香餑餑”。據了解,在拍賣會上看好的美術印刷品,包括上海朵云軒、北京榮寶齋、中國書店等早期展覽圖錄,名家早期港臺及海外展覽展銷圖錄,以及海內外各大出版社、文化機構藏畫出版物等。這些印刷品都是名家作品早期權威、可靠的出版物,也是書畫鑒定者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如2011年5月舉行的上海國拍“中國書店春季書刊資料專場拍賣”上,1959年榮寶齋刊套色印本《白石墨妙》以6.82萬元成交,該畫冊套色艷麗,裝幀精美,書名題簽為徐悲鴻字,系齊白石88歲時(1948)為徐悲鴻所繪畫,內收12幅小品,將白石老人晚年日臻完善的筆墨風格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還有臺北歷史博物館等機構于1979年出版的20冊名家畫冊,包括《張大千畫集》等,在中國嘉德四季第二十三期拍賣會以31.36萬元的高價成交;再如上海朵云軒上拍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年至1960年陸續出版的《徐悲鴻畫集》(全套3冊),收錄精品280幅,系收藏鑒定徐氏作品權威工具書,全套僅印2000套,最后以10.35萬元成交。

在眼下的書畫拍賣市場上,如果某件名家書畫拍品曾經見之于某大權威美術出版社的畫冊里,估價自然高些,也更受市場追捧。所以現在的書畫收藏者都非常關注名家大師的精裝畫冊并加以收藏,尤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名家大師畫冊。縱觀各類早中期名家畫冊,以四開、八開、十二開等彩印本最受買家青睞,這類大開本畫冊相對來說升值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