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張小俠,楊明珍,徐結茍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見淋巴細胞惡性腫瘤之一,占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 Hodgkin lymphoma,B- NHL)30%~40%。它在組織形態、遺傳特征、免疫表型、臨床表現、對化療的反應及預后都有著高度的異質性。乙肝病毒(hepatit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研究[1]報道DLBCL中HBV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且感染HBV的DLBCL患者發病年齡較年輕、分期晚、預后差。然而,HBV在DLBCL發生發展過程中,病原學機制仍然是未知的。
活化誘導胞嘧啶脫氨酶(activation- 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是DNA/ RNA編輯酶,屬于載脂蛋白B mRNA編輯酶催化多肽樣蛋白家族成員之一,誘導胞嘧啶(C)脫氨基成為尿嘧啶(U),參與生發中心B細胞免疫球蛋白基因體細胞高頻突變(somatic hypermutation,SHM)和抗體的類別轉換(class- switch recombination,CSR)。Ren et al[2]的研究通過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發現,與 HBsAg(-)DLBCL比較,HBsAg(+)DLBCL中出現較多的突變基因,可能是由AID介導異常的SHM。該文將進一步研究AID在HBsAg(+)DLBCL和HBsAg(-)DLBCL中表達差異、與臨床特征關系,并對DLBCL患者生存預后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1 病例資料① 病例來源及分組:收集2009年1月~2017年9月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94例具有完整臨床資料初治DLBCL患者石蠟組織切片,根據其中81例有完整乙肝五項檢查結果,分為HBsAg(+)組(HBsAg結果為陽性)和HBsAg(-)組(包括HBsAb陽性,其余全為陰性;或乙肝五項結果全為陰性)。② 納入標準:均符合 DLBCL診斷標準 (根據WHO 2016年淋巴造血系統腫瘤分類標準);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均為陰性,血液、心臟等檢查結果均正常;年齡<80歲;均接受CHOP(環磷酰胺、表柔比星、長春地辛及地塞米松)或RCHOP(利妥昔單抗+ CHOP)方案化療;知情同意。排除心、肝、腎等器官嚴重損害者、自身免疫病或由其他惰性B細胞淋巴瘤繼發的患者。
1.2 主要試劑與器材AID抗體購自美國Abcam公司(ab59361);BCL2、BCL6即用型抗體購自福州邁新公司;通用型試劑盒(PV6000)、DAB顯色試劑盒、EDTA修復液、檸檬酸鹽修復液、PBS緩沖液、蘇木精染液、伊紅染液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
1.3 實驗方法
1.3.1HE染色 所有組織經10%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3 μm切片。切片置于65 ℃烤箱過夜,次日立即置于二甲苯脫蠟、梯度酒精水化,水洗后置于蘇木精染液3 min,1%鹽酸乙醇分化后水洗,置于伊紅染液30 s,水洗后,梯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
1.3.2免疫組化染色 脫蠟水化過程同HE染色,切片經檸檬酸鹽高溫高壓修復,壓力閥均勻噴氣后約70 s(BCL2、BCL6抗體染色用EDTA修復液修復),自然冷卻降溫后,過氧化氫封閉10 min,PBS沖洗,滴加一抗室溫孵育2 h,AID工作濃度為1 ∶200, PBS 沖洗,滴加二抗室溫孵育30 min,PBS沖洗3次,DAB顯色,自來水沖洗終止。核復染后,脫水透明,封片。用已知切片作為陽性對照,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1.3.3結果判讀 AID蛋白表達于細胞質,染色結果采用半定量方法,通過評估染色強度和腫瘤細胞陽性率計分,染色強度:無著色為0分,淺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細胞陽性率計分:每張切片高倍鏡(400倍)下隨機選取5個視野,陽性細胞占腫瘤細胞總數百分率,0%為0分,<5%為1分,5%~50%為2分,>50%為3分。根據染色強度評分及細胞陽性率評分相加所得積分,判定染色結果0~2分為陰性,3~6分為陽性。BCL2蛋白表達于細胞質和細胞膜、BCL6蛋白表達于細胞核,陽性細胞百分率≥30%為陽性,<30%為陰性。
1.4 病例隨訪隨訪2009年~2016年12月初診為DLBCL患者,生存時間是從患者疾病診斷到死亡時間,若到隨訪截止日期2018年9月,患者仍存活,生存時間為疾病診斷到隨訪截止時間。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及Fisher精確概率法比較各組間差異,二分類變量之間的關聯采用χ2檢驗及列聯系數大小,3年累積生存率的統計采用Kaplan- Meier 生存分析(組間比較采用Log- Rank檢驗),預后相關因素分析采用COX回歸模型。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HBV感染DLBCL組織中AID、BCL2、BCL6蛋白表達情況免疫組化分析94例DLBCL患者石蠟組織切片,AID蛋白表達66例(70.2%); BCL2蛋白表達65例(73.0%);BCL6蛋白表達54例(60.0%)。在HBsAg(+)組,AID(+)26例(86.7%),HBsAg(-)組,AID(+)33例(64.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2)。見圖1。

圖1 DLBCL組織HE染色及AID、BCL2、BCL6的表達
A:DLBCL組織HE染色 ×400;B、C、D:DLBCL組織免疫組化EnVision二步法 ×400;B:AID表達于細胞質;C:BCL2表達于細胞質、細胞膜;D:BCL6表達于細胞核
2.2 AID蛋白表達與DLBCL患者臨床特征關系94例DLBCL患者中,年齡16~76歲,中位年齡58歲,男54例,女40例,生發中心(germinal center B- cell- like,GCB)型37例,非生發中心(non- germinal center B- cell- like,non- GCB)型53例,AID(+)66例(70.2%),AID(-)28例(29.3%)。AID(+)組中,≤60歲42例,>60歲24例,男41例,女25例;AID(-)組中,≤60歲14例,>60歲14例,男13例,女15例;AID蛋白表達與DLBCL患者年齡、性別、免疫學亞型、疾病分期、國際預后指數(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評分、腫塊直徑、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均無關系。見表1。
2.3 AID分別與BCL2、BCL6蛋白表達相關性分析AID 蛋白表達與BCL2蛋白表達無相關性(P=0.995),與BCL6蛋白表達有相關性(P<0.001)。見表2。
2.4 DLBCL患者總體生存(overall survive,OS)分析
2.4.1AID蛋白表達、HBV感染與DLBCL患者OS關系 具有隨訪資料的69例DLBCL患者中,中位隨訪時間為39.1個月。AID(+)組和AID(-)組3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66.3%、68.2%(P=0.805),見圖2A;HBsAg(+)組和HBsAg(-)組3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51.4%、76.2%(P=0.035),見圖2B;AID/ HBsAg共陽性組和非共陽性組3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44.1%、71.5%(P=0.038)。見圖2C。

表1 DLBCL患者AID蛋白表達與乙肝感染等臨床特征關系[n(%)]
aHBsAg(+)組共30例;HBsAg(-)組共51例,包括①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②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b根據Hans分類,DLBCL分為GCB型和non- GCB型,本研究中只有90例具有完整免疫學亞型分類資料

表2 AID與BCL2、BCL6蛋白表達的相關性[n(%)]
2.4.2AID蛋白表達與不同免疫學亞型DLBCL患者OS關系 26例GCB型DLBCL患者中,AID(+)組和AID(-)組3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82.4%、77.8%(P=0.922),見圖3A;41例non- GCB型DLBCL患者中,AID(+)和AID(-)3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48.1%、80.0%(P=0.046),見圖3B;26例GCB型DLBCL患者中,AID/HBsAg共陽性組與非共陽性組,3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83.3%、79.3% (P=0.874),見圖3C;41例non- GCB型DLBCL患者中,AID/HBsAg共陽性組與非共陽性組,3年累積生存率分別為34.1%、67.2%(P=0.003)。見圖3D。
2.5 DLBCL患者預后分析
2.5.1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COX回歸分析:HBsAg(+)、HBsAg/AID共陽性、免疫學亞型為non- GCB型、IPI評分3~5分均為DLBCL患者OS的不良預后因素(P<0.05)。見表3。
2.5.2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HBsAg/AID共陽性、免疫學亞型為non- GCB型、IPI評分3~5分均為DLBCL患者OS的獨立的不良預后因素(P<0.05)。見表3。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結和淋巴組織,屬于免疫系統的惡性腫瘤。其發生大多與參與免疫應答過程中某種免疫細胞的惡變有關,但具體病因未知,關于淋巴瘤病因學的研究表明,病毒感染是主要危險因素。既往研究[3]表明,不同的病毒類型,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EB病毒、人類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人類皰疹病毒8,丙肝病毒、HBV均可能有助于某些淋巴瘤發生。Meta分析表明,感染HBV患者患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風險增加,且B- NHL與HBV感染相關性強于T細胞NHL。在B- NHL中,HBV感染與DLBCL有明顯相關性(比值比:2.06; 95%CI:1.48~2.88)[4]。

圖2 AID蛋白表達、HBV感染與 DLBCL患者OS關系

圖3 AID蛋白表達及與HBsAg共陽性分別與不同免疫學亞型DLBCL患者OS關系
A、B:AID蛋白表達分別在GCB型和non- GCB型DLBCL患者OS比較;C、D:AID/HBsAg共陽性組和AID/HBsAg非共陽性組分別在GCB型和non- GCB型DLBCL患者OS比較

表3 影響DLBCL患者OS單因素及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AID在生發中心中表達,正常情況下,通過免疫球蛋白基因體細胞SHM和CSR促使抗體親和力成熟和B細胞表面受體亞型改變,而異常的體細胞突變或基因結構改變將導致腫瘤的發生。既往研究報道,AID在許多B細胞腫瘤中表達,包括濾泡性淋巴瘤[5]、黏膜相關性淋巴瘤[6]、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7]、彌漫大B細胞性淋巴瘤,且對于DLBCL患者具有預后意義[8]。本實驗在DLBCL組織中,AID表達陽性率70.2%,且在HBsAg(+)組中AID蛋白表達陽性率高于HBsAg(-)組,表明AID與HBV感染DLBCL有相關性。AID在多種不同類型腫瘤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例如Hp感染導致的胃癌[9]、炎癥性腸病發展為結腸癌[10],是由于病原體或炎性因子活化,通過核轉錄因子κB信號通路上調AID,導致腫瘤的發生發展;EBV相關的淋巴瘤是通過EBV感染產生潛伏膜蛋白上調AID mRNA,進而導致B細胞淋巴瘤生成[11]。在DLBCL中,HBV感染是否通過某種機制上調AID表達,通過改變下游靶基因,從而促進DLBCL發生發展。具體機制有待后續進一步研究。
BCL2基因是一種癌基因,編碼BCL2抗凋亡蛋白,課題組前期研究[12]顯示,HBV可能通過BCL2作用參與DLBCL的發生發展。本研究中AID與BCL2蛋白表達無相關性,但AID是否能影響BCL2基因變化,需要后續進一步基因檢測研究。BCL6基因是一種B細胞淋巴瘤發生中的原癌基因,編碼生發中心反應所需的轉錄抑制因子,是生發中心標志物,AID蛋白與BCL6蛋白表達有一定相關性, AID可能通過促進BCL6基因突變或基因重排[13],抑或可能促進BCL6啟動子甲基化,最終抑制BCL6蛋白的表達[14]。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索。
DLBCL患者生存分析中, AID(+)組生存率低于AID(-)組,且在non- GCB患者中,AID(+)組生存率低于AID(-)組,并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在non- GCB型DLBCL中,AID可能加速了腫瘤的進展,進而縮短患者生存時間。AID/HBsAg共陽性組生存率明顯低于非共陽性組,進一步說明AID是HBV感染DLBCL的不良預后因素,多因素COX回歸分析中也證實了免疫學亞型為non- GCB型、AID/HBsAg共陽性均是DLBCL獨立不良預后因素。
綜上,AID蛋白在HBV感染DLBCL中表達高,與BCL6蛋白表達有一定相關性,在non- GCB中AID表達陽性的患者預后差,有助于HBV相關DLBCL發病機制的研究,后續需要擴大樣本量并行基因檢測來進一步研究具體發病機制,期待能為HBV相關DLBCL患者精準治療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